亭江镇
2016-08-2303-19-05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地处福州市东部,闽江口北岸,东与琅岐镇、长乐市隔江相望;西与鼓岭、宦溪相邻;南与马尾开发区毗邻;北和连江瑁头镇接壤。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7公顷,山地面积9339.9公顷。镇境依山傍水,江岸线长l0.5公里,长安至亭头7.5公里江面,是天然的深水港;104国道贯穿全境,至马尾开发区10公里,距福州市中心35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40公里,距台湾基隆港136海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主要路街13条,分别为洪亭路、外路、宫下路、八一五中路、花台顶、洋中路、里沃路、外沃路、过山路、沃尾路、沃中路、前屿路、东街路等。
  唐代,亭江镇属闽县晋安乡的“合浦里”和“海滨里”。宋、元属闽县晋安东乡的“合浦北里”、“合浦南里”。明属晋安东乡“江左里”和“江右里”。明万历后改属闽县晋安东乡合北里。清末改属闽县东一区上、下合北里。民国时期先后属闽侯县二区、鼓山区、闽安镇区和闽亭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闽侯县第三区(马江区),1961年11月属福州市郊区管辖,1969年11月改为亭江人民公社。1988年改为“乡”为“镇”。设址亭头村怡山院里。2000年,领辖长安、东岐、英屿、长柄、东街、象洋、敖溪、笏山、盛美、亭头、西边、洪塘、闽安、东盛、康坂、前洋、白眉等18个村民委员会和亭头、闽安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9700人。全镇旅居海外的侨胞近3万人,分布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大步发展。至2000年末,共有乡镇企业1944家,其中,集体企业27家、私有企业12家、个体企业1905家。主要产品有水泥、木制板、建筑、服装、茶叶、汽车配件等。亭江镇作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二期延伸区上报国务院,划出8.2平方公里土地,全面对外招商引资;随着长安投资区的开发建设,亭江镇将成为闽江口“金三角”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内104国道亭江路段长13.13公里;全境25条主干道,总长23公里,均铺设水泥路面;通讯设施实现程控化,国际国内首拨电话通全镇,平均1.5户拥有l部电话,东街、亭头、盛美、长柄、英屿、象洋成为电话村。
  亭江镇地灵人杰,文化积淀丰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其中有南宋右丞相郑昭先,明左布政使林硕,清著名知府王有树,近代词人王允皙,辛亥革命将领林述庆,民主革命先烈王助。宋理学家朱熹、状元郑性之、明工部侍郎董应举也在亭江留下足迹。全镇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闽安迥龙桥(唐末)、亭江炮台(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闽安巡检司衙门(宋)、东岐山摩崖石刻(宋、清)、亭头怡山院(清)、林述庆墓(民国);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长柄铁冶场(宋)、长柄窑址(宋)、晦翁摩崖石刻(宋)、闽安龙门摩崖石刻(宋)、状元帽摩崖石刻(宋、明)、郑岐峰家族墓(元)、林硕墓(明)、塘湾民城遗址(明)、长柄朱子祠(明)、东岐黄氏宗祠(清)、林述庆故居(清)、虎头山清军义埭(清)、牛项真君堂及齐天崖山寨(革命纪念地)、东岐赵氏宗祠、陈氏宗祠(清)。
  附:闽安镇、亭头村、长柄村地名由来
  闽安镇 是亭江镇的一个村名。距福州城区东南21公里,西毗邻田螺湾村,东沿江岸公路与亭头村相连,北过沈公桥入东村抵东盛村,南隔闽江,与长乐“金刚腿”相峙,江岸最窄,是闽江口咸水(海水)和淡水(江水)交汇处。
  据《福州百科全书》载:“村名取‘安镇闽疆’之意。村居背山面临闽江,古称迥港,唐设镇,宋为州属四大镇之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巡检司,曾是戚继光抗倭基地和郑成功抗清根据地。清顺治年间设水营汛,管辖内外澎湖列岛百余年。扼闽江交通要冲,有‘省城第一门户’之称。”
  《榕城考古略》载:闽安镇在江右里,距省城80里(40公里),为省会咽喉。清代设副将两营驻守,东有登高寨,西有崇新寨,两岸各设炮台。是江防要镇。
  闽安镇的历史古迹颇多,有飞盖桥、巡检司衙门、“普安”街亭、林述庆墓等。
  亭头村 作为亭江镇驻地,亭头村位于福马公路的一侧,上连闽安镇,下通东街村、长柄村,北面隔着田野与洪塘村、西边村相望,南面临闽江,与长乐侨乡猴屿村、象屿村相对。村间有三座小丘峙立,民居顺着地形山势构筑,密集拥挤。
  村名亭头,来自古代的建制“十里一亭,十亭为乡”,所谓“亭”既是行人停留宿食的处所,又是昔时行政管辖十里的机构。亭头的村名与道头亭有关。航行闽江下游的船只,一见渡口即见亭,从渡船头到亭头,定为村名。
  亭头村内的道头山和怡山是江滨两处天然的避风港,货船、渔船经常停泊在岸边,尤其客运船只,有猴屿渡、象屿渡、琅岐渡、瑁头渡、长乐渡、潭头渡、营前渡等十余条航线,每日依潮水开航,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朱子山与道头山、怡山相峙,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避伪学之禁,曾在亭头山间设坛讲学,附近十八乡的学子,慕名前来听课。当时,渡口入村,须经一段洲边滩地,行人不便,村众捐资,用花岗石石板铺砌一条道路,人称朱子道。如今朱子道的石板路早已改建,遗址仍存。
  长柄村 长柄村三面环山,南面临江。村北屹立大嵛顶山、企石山,山下有浩溪水库,溪水沿村前田野流过;东倚烟雷顶山,西连笏山和五限山。
  《福州百科全书》载:宋代冶铁遗址,在龙径溪旁,遗迹尚存,占地约七千平方米,今辟为农地,随地可捡到铁渣。在冶铁场附近,丘地茂林,溪山清静,朱熹曾在此间授业,留下摩崖石刻“燕堂”、“得月潭”、“跃龙津”。明董应举就其遗址修紫阳先生祠。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几度重修,辟为龙津书院。咸丰三年(1853年)王有树的碑记,所载甚详。现在,长柄村作为亭江镇著名侨乡,有“小美国”的俗称。村间民居多以西式的别墅构筑,宅院花圃常绿,居住环境美化,称得上农村住宅建筑更新的率先起步。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