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城街道
2016-08-2303-28-12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该街道为福清市党政机关驻地,也是福清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融城原称玉融城,因城南有座石质莹洁的玉融山而得名。清宣统二年(1910年),称福清城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称玉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称城关镇,1985年改称融城镇,1992年改称融城街道。下辖瑞亭、幸福、融化、西云、锦云、小桥、北大、西大、瑞云等17个居委会和4个农业村,面积7.74平方公里,人口9万多。尚有海外乡亲2.5万多人,分布在42个国家和地区。
  辖区北依玉屏山和鹫峰山与阳下镇为邻,南对玉融山、双旌山和五马山,东以福(覆)船山、东皋山和小孤山为障,西以虎溪为界,三面均邻音西镇。
  辖区内宽18米以上的主干道有龙江路、真大路、江滨路、东门路、后埔路、凤凰路等13条,总长度12800米;宽14米以上的次干道有田墘路、利桥路、融北路、清航路等8条,总长度3600米。巷道从旧城的36条增至130多条。桥梁有改建、新建的龙首桥、南门桥、清荣立交桥、玉融大桥等12座。
  城区有玉融山森林公园、新亚乐园、龙江文化广场、江滨公园、一拂公园、体育公园等。
  城区至长乐机场60公里;往西7公里至宏路镇即接上福泉高速公路;距松下码头32公里,江阴码头27公里。
  主要名胜古迹有:石竹山、灵石森林公园、一拂公园、黄檗山万福寺、弥勒岩;古建筑有建于宋代的龙首桥、宋井,明代的黄阁重纶坊、瑞云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明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的花园——豆区园。
  历史名人有:北宋神宗年间官授河南光州司法参军的郑侠,明洪武年间官授礼部精膳司员外郎的林鸿,明崇祯元年内阁首辅叶向高,著名爱国侨领俞昌檀等。
  附:部分地名由来
  融 城 因面对玉融山而得名,曾称玉融镇。
  传说县城有7街36巷。7街:后埔街、鱼市街、水陆街、产塘街、小桥街、大北街、宦街;36巷:上巷、河头、郑巷、旺巷、脚带巷、相连巷、城隍巷、阳春巷、古夏巷、东巷、高巷、凤山巷、吴厝巷、石狮巷、道人巷、后巷、十五落、楼锦霞、假山巷、官驿巷、桧亭巷、学尾巷、深巷、杜伯弄、杏园弄、湖滨霞、玉斗园、学前、学后、官塘墘、西塘、金井园、参府前、福塘墘、较场埔墘、五德堂。
  清县志载6街33巷。6街:小桥街、上井街(十五落至楼锦霞)、横街(亦称宦街)、产塘街、后埔街、鱼市街;33巷;蓝桥巷(俗称蓝尾巷)、桧亭巷(在上井街,巷内有豆区园)、道院巷(在上井街,通官塘路,又称多贤巷或道人巷)、敖里巷(在上井街,通后凰路,巷名废)、阳春巷(巷内有积翠园)、官驿巷、官塘巷(在西塘,上接道人巷下,通官塘墘,巷名废)、白云巷(在上井街,巷名废)、下卢巷(在山门楼,前通往官塘墘,后接山门头)、涧下巷(巷名废)、林河巷(西塘通往官塘池,巷名废)、文高巷(现称高巷)、下赵巷(即后岭巷)、上巷、中巷(巷名废)、东巷(产塘街进官塘墘)、杏园巷(现称杏园弄)、水陆巷(现称水陆街)、湖边巷(现称湖滨霞)、侯伯巷(巷名废)、上井巷(在上井街,巷名废)、下井巷(古夏前,巷名废)、下施巷(现称霞施井)、上林巷(在后埔街)、城隍巷(在后埔街)、后巷(西通官塘墘、北通十五落到楼锦霞)、水晶巷(靠近小北门,巷名废)、琉璃巷(在南门兜,巷名废)、圳墘巷(现称深巷,巷名废)、河头巷、市头巷(现称何厝巷)、郑巷、王巷。
  小桥街 明、清时,南门兜榕树下有条小河,名“养子河”,河上有座长不及丈、宽不盈尺的小桥,小桥街因而得名。相传过去新娘过桥,不是过利桥,而是过养子桥。民国时期,曾因纪念叶向高(号台山),改名台山路。
  桧亭巷 明、清时,巷口有一亭,系桧木构成,因而得名。相传叶向高致仕回乡后,住官塘墘。皇帝对三朝元老时加慰问,使臣捧诏在桧亭前,老相国即迎至府中,由钦差宣读圣旨,故桧亭又名接旨亭。
  石狮巷 清时,巷内有石狮一对,故名。
  假山巷 豆区园内有一座假山,是叶相花园,流传既久,假山成为巷名。
  官驿巷 宋、元、明代相继设立驿铺,以备传递官府文书和迎送官员之用,时融城镇有县前、南门两个铺,又在官驿巷设驿。民国以后,驿、铺均废,巷名沿袭至今。
  参府前 明、清时,福清设参将一员,统辖城防将士,有官廨一所,俗称“大老衙门”,实为“参将府”,府前一条巷道名参府前(即大老衙门前)。民国初年,参将府废毁。
  柴坊顶 后埔街通参府前一条横贯巷道的东边巷口,有一座柴坊,为明河南道监察御史夏裕所立。夏裕为官清廉,无力建石坊,只建柴坊,坊已倾圮,巷名尚留至今。
  一拂路 为纪念北宋融籍名人郑侠而命名。郑侠为官清廉,离任返乡,行装只有文房四宝、书籍和一把尘拂,人称“一拂先生”,乡人又把一条主街命名为“一拂路”。
  河前、河后 靠近古东门河之前或之后而定名。
  水陆街 原为西门街,明时是水域,水到西城脚下,西门为水陆交接之外,故名。
  十五落 以所建房屋三列五进而得名。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