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乐市境西部,古名瀛洲。相传明戚继光抗倭时设营屯田于此,改名营前(亦名营田),原属闽侯的七里,清代设分县。民国17年(1928年),黄展云创办营前模范农村,直属省农工厅管辖。今镇境东接航城镇,西、北临闽江南岸,南毗首占镇。辖营前、海星、黄石、洞头、长限、长安、下洋、岐头、马头、东屿、湖里等11个行政村,面积48.2平方公里,3.58万人。乡镇企业较发达,有建材、水产品加工等140多家。水果、蔬菜、花卉是该镇三大农业支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建立了营前、下洋、黄石、湖里村等花卉、蔬菜基地。镇内主要街道有工农路、新街路、东街路、海关路、江乾路、联合路等十几条,总长12公里。峡梅、营平公路起于境内。下洋村明代文学家谢肇淛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营前的地名,《长乐六里志》有释: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因为,军营前的地域,是一片田地,依靠闽江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一年稻有两熟,确保旱涝丰收。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在营前临江的地方,古有瀛洲寺。时因地名而立匾,而地名因寺而传布。民国16年(1927年)12月营前镇作为全省示范的“模范农村”,禁赌禁毒,破除迷信陋俗等,此寺神像首先被拆除,改为办公场所。营前的模范农村建设,出现整齐街市的店铺,也设立工厂、油库、码头等,成为驰名远近的村镇。民国22年(1933年)3月改模范农村为闽侯县第十三区,就地置区公所。翌年9月,六里划归长乐管辖,为长乐县第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