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闽侯县东南部,东接长乐市,南连福清市,西、北与南通和祥谦镇接壤,面积127平方公里,下辖青口、梅岭、莲峰、梅溪、青林、团结、坊口、溪东、前街、幸福、前洋、升旗、吉山、后福、宏一、宏二、宏三、宏四、沪屿、大埕、长楼、船尾、傅筑、东台、联丰、联光、青秀、红旗、村里、壶山、庄头、西台、农光、杨厝、镜上、青圃岭、青圃里、后街、陈家垄等39个行政村,计有25201户,7.78万人。镇政府驻青口村。
青口镇,宋为闽县崇善东乡的还珠南里、还珠北里、荣绣里、方岳里、赞贤乡的积善里,元并还珠南、北2里为还珠里,荣绣里改为西集里。自元至清隶属不变。清末属内七里区。民国29年(1940年)属第三区,民国34年为扈屿镇,民国37年属南屿区,民国38年9月属第四区。1952年5月,析第四区沪屿乡设十四区,青口属之。1956年4月改隶尚干区,1958年9月改隶祥谦人民公社,1983年3月,从祥谦人民公社中分出,单独成立青口人民公社。1984年7月改为乡建制,1992年8月设镇。
1993年始,全镇经济快速发展。2000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4亿元,实现工商税收1.4亿元,工业总值39.6亿元。由于大力实施“两城对接”(青口新城与东南汽车城对接)、“五区并联”(青口镇沪屿、付竹、青圃、宏屿、大义5个经济片区通过路网建设并联成一体)的小城镇发展战略,青口镇的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已建成的主要街道有:青口街、沪屿路和坊口街等3条各长1000米、宽8~16米的水泥路。
附:青圃村、大义村地名由来
青圃村 作为闽侯县辖属的青口镇,位于福州城南郊25公里处。东以青布岭与长乐交界,西接南通镇,南界福清市,北连祥谦镇、尚干镇,面积127平方公里。《福州百科全书》云:“以镇驻地青圃村与福厦公路连接的路口取名”。青口,这是近年新出现的地名。
《榕城考古略》载:青布岭在积善里,一名青铺,林氏居之。可见,地名早称青布,古属闽县积善里。从青布到青铺,这是福州方言的同音替代,也是村名从俗而雅的发展标志。到了近代,村名书写为“青圃”,显然是“曾名青铺、青布,雅化为今名”的结果。因为,福州话中圃与铺、布字音相同,所以口头称谓不变,至今仍在流传。
村间以林姓为望族。村后金鳌峰下,有座灵济宫,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奉旨拓新,春秋致祭。内祀明成祖和帝后,徐知证、徐知谔兄弟分列两旁。谚称:“欲知皇帝殿,先看灵济宫”,指的是宫以皇宫布局建筑。
大义村 今属青口镇,地跨福厦公路边、义溪南畔。古为闽县西集里,是一个古文化发达的村落。
《榕城考古略》载,大义坊,以宋陈恺典乡郡,更名荣绣,今地名坊口。有渡曰大义渡。《三山志》:乘退潮,东经鼓山尾憩程水港候潮,西入峡门,旁入港,即此渡。《广舆记》:唐贞观间,卫帅见其商旅宾主有序,故名。可知,大义地名来自大义坊,因村有宋代陈恺典乡郡,荣耀乡里。村为陈姓聚居地,俗称坊口,即大义坊口之意,此名广传,而褒美陈恺“典乡郡”而更名为荣绣,虽属地名雅化,却未能约定俗成,为人所鲜知。而今,坊口俗称渐淡,而大义成为村名一直沿用。
大义村陈姓,早在五代初闽国时,陈镕迁此,历世蕃衍成大族,至明代,陈姓后裔文风鼎盛,自陈叔刚兄弟开始,四世九进士,均官居四品以上,世称“九条金带”。村内仍保存有皇帝下达的赦、诰、谕68道,陈氏祠堂及陈姓祖坟都得到完善保护。
就地名而言,村称大义坊,“义”来自义溪。民国《义溪乡土志》称:“唐开元间,卫元帅过此,见宾主相与有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