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屿镇
2016-08-2305-15-53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位于闽侯县南部,旗山东麓,大樟溪西畔,东隔大樟溪与南通镇相望,东北与福州市南台岛相对,西南与永泰县葛岭塘前乡接壤,北连上街乡,面积170.5平方公里。下辖南屿、南旗、龙泉、九都、桐南、窗厦、芝田、茂田、新联、五都、玉田、元峰、高岐、葛岐、中溪、尧沙、江口、柳浪、六十份、后山、流州、晓岐、南井、南前等23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计有16205户,5.6万人。镇政府驻地南旗村。
  因锦溪横贯境内,南畔为南屿,北岸为北屿(亦称水西)。宋时分属侯官县修仁乡海平里、灵凤里、绥平里、迁蝗里,五芝乡闽光里、三秀里、清政里、吉壤里,西孝悌乡惠化里、扬名里。元明属三都、四都、五都、六都、七都、九都、十二都。清属三都、四都、五都、六都、七都、九都、十一都。清末为南屿区。民国29年分为镜尧乡、窗龙乡、两屿镇、芝峰乡、浦口乡,均属第三区。民国34年为南屿乡,民国37年为南屿镇属南屿区。1949年9月为第五区,1956年属南屿区,1958年5月为南屿镇,9月改称南屿人民公社。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1964年9月撤区并社,仍为南屿人民公社。1984年7月撤销公社,设立南屿镇,至2000年不变。
  环城路,龙好路为镇境主要道路。316~324国道连接线穿镇而过。
  1999~2000年,南屿镇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推进农科教示范区和商贸旺镇建设,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大力创办新企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相继启动六个经济增长点,即大樟溪沿岸休闲度假和农业综合开发、江口纺织工业优化升级、三南地区商贸旺镇建设、三田线优质果树和菜蓝子建设、高岐至后山国道沿线工业开发、旗山旅游开发,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2000年末,拥有多种成份并存的乡镇企业700多家;建成“六个万四个千”基地,即万亩六月麻、万亩名优果树、万亩杂交稻、万亩湿地松林、万担鱼、万头猪和千亩龙眼、千亩吨粮田、千亩淡水养殖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5亿元,乡镇企业总值12.5亿元。南屿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旗山闻名于世,与福州鼓山并称“左旗右鼓、全闽二绝”,有唐代的梅云桥、千年石松寺、宋代碗窑山遗址、明代福屿寺、林春泽故居等。
  附:南屿、北屿地名由来
  南 屿 南屿古属侯官县。《榕城考古略》有“环山而居者曰南北屿”的记载,这山指的是旗山。又述“渡合山桥,有炉峰石屹立于阛阓间者,曰南屿。民居鳞次,廛市为西南诸乡冠。江水贯穿于南北屿间者,曰蚬江,地多产蚬,故又名小山曰蚬山。江有沶沫鱼、独脚蛏、胜比江东鲈蟹。山谷酿酒最擅名,曰红老。又产香丝笋、仙爪姜、紫香薯等。”南屿的物产别具风味,还有柑橘、六月麻笋、酸枣糕等,街市繁荣,古来已为商镇。“紫姜绿竹供租税,赤蚬银鱼代稻梁”(黄镐)、“莳圃远携斤斧去,灌田多背桔槔行”(罗恭),“山当曲坞蔽千竹,路入半林生一峰(徐GFAAF),“桕树千丛多傍水,梅花到处结为村”。(王维褒)这些历代诗咏,描绘了南屿的田园风貌和特产驰名的村况,久传不衰。
  北 屿 北屿在锦溪之北,与南屿相连。《榕城考古略》记有“环山而居者曰南北屿”句,说明村庄环绕旗山南麓而定居。又释:“北屿一名水西,明林春泽太守宅在焉。宅后有八景,极林居之胜。郑善夫书‘旗山第一峰’大字,刻于石。又有‘人瑞峰’三字,亦少谷书。”
  北屿又称水西村,今称南屿镇南旗村,古为侯官县北屿,是明代太守林春泽(1480~1583年)的故里,全村姓林,俗称水西林。林宅先后连建8座,环山绕水,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宅的建筑布局和结构一式,并列成排,成为水西林的名称来由。因林春泽寿愈百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代,赐建“人瑞坊”和“六朝大老”坊,额匾“父子孙孙世进士”,鼎盛一时。水西林宅群作为明代南方宅第建筑艺术实证,驰名八闽,1989年3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林春泽告老返乡之后,热心在宅后亭山种植树木,既防水土流失,又能绿化村丘,他亲植杜松千株,形成绿林葱茏、鹰鹭群飞的景观,因此,即使他辞世之后,也享誉远近。所谓“北屿水西林,天下无处寻”,不仅赞许村间人瑞才杰,也赞美山清水秀,环境独佳的风韵。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