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是在汉唐“夹纻胎”基础上创制而成的,创始人沈绍安,祖居福州鼓楼杨桥头河沿10号,早年开设作坊制售漆器产品。初期产品主要是茶箱、烟箱、妆奁、首饰盒、提盒、观音佛像等。后来研制金银彩髹(绘)技术,把金银箔研成粉,调漆后再掺入彩色漆,根据需要调制出一系列明快的浅色彩。彩髹技法分厚料与薄料两种,厚料以髹刷上漆磨研而成,薄料技艺为沈绍安所创造,用手掌薄拍漆色上彩,具有明亮华丽的效果。
沈绍安漆器技艺传到第五代沈正镐、沈正恂兄弟时,为沈绍安脱胎漆器的“黄金时代”。鸦片战争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从此脱胎漆器由内销逐渐转为外销,漆器产品开始模仿生产西式烟具、茶具、咖啡具、手杖、花瓶和日用餐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沈正镐选送《莲花盘》、《茶叶箱》脱胎漆器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头等金牌与得奖执照。清光绪三十年,在福州创立福建省工艺传习所,设漆器制造科,从日本聘请教师,培养造就李艺卿等一批漆器专业人才。清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许应骙以沈正镐、沈正恂所制脱胎漆器进贡慈禧太后,得到西太后赏识,御赐沈氏兄弟商部四等勋章、五品顶戴官衔,并且鼓励出口。从此脱胎漆器产品畅销市场,先后有40多家漆器店铺开业,从业人员发展到120多人,开始制造古围屏、花鸟雕刻围屏、大花瓶等大型产品及西式文具、书夹、灯罩、套盘、五味具等。
清宣统二年(1910年),沈氏兄弟以镐记、恂记为牌号,选送脱胎漆器《桃盘》、《福禄寿禧人物》、瓶盒等数十件产品,参加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获一等商勋、四品顶戴荣誉官衔。同年,沈正恂《古铜色荷叶瓶》参加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获头等金牌奖和执照,从此商誉大振,国内外市场销路畅通,福州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出口产地,有“建漆”之称。民国4年(1915年),在美国马拿马国际博览会上,福建省漆器制品获得大奖章,为大会最高奖级。民国初期沈正镐、沈正恂继承祖传漆艺,研制出天蓝色、葱绿、苹果绿、古铜色等彩漆,使漆器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发展一套磨、擦、推、揩等髹饰技法,还研制出“台花”、“印锦”等脱胎漆器特有的技法。民国22年,抗战爆发,受其影响,福州漆器业萧条,仅能勉强维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元旦,沈绍安兰记成立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职工20多人,兰记老板沈幼兰任公司经理,人民政府增拨资金,并派员负责公司行政管理。同年沈绍安后裔沈忠英、沈玲瑜重新髹饰祖遗大型脱胎漆器《鳌鱼桃盘》、《松鹤大瓶》、《珊瑚桃盘》、《普陀岩观音》、《李铁拐立像》等10多件作品献给国家,分别被上海市博物馆、苏联国家博物馆收藏。此时,福建省博物馆收藏的沈正镐遗作《竹根瓶》、《荷叶瓶》、《提篮观音》被誉为福州脱胎漆器的“三宝”。福建省文化局组织李芝卿、高秀泉等10位艺人成立西湖漆器研究小组,研制《葵花瓶》、《蟹青走兽瓶》、《雕漆淡绿金山水扁瓶》等作品,在福建省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漆器造型设计一等奖,作品被福建省博物馆收藏。另有《南瓜盆》、《鲤鱼瓶》等选送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工艺品展览会,以及叙利亚大马士革、印尼雅加达、印度新德里、缅甸仰光等地举办的博览会参展。
1953年进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将仓山窑花井、西湖、井弄等生产合作小组并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1956年下半年成立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聘请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人专门从事创新设计、培养学徒、下厂指导技术等工作。1956年11月,在福建省第一届艺人代表大会上,福州脱胎漆器行业有40人获艺人荣誉称号,享受艺人等级固定工资待遇。
1957年1月,由沈绍安漆器店发展起来的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1958年10月,由沈绍安“兰记”漆器店发展成立的公私合营福州脱胎漆器公司,与福州第三、第四脱胎漆器生产合作社合并,成立地方国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之后,各脱胎漆器企业致力开展产品创新和技术革新,研制地底磨灰机、平面磨光机、喷漆机等,还成功地首创脱胎内部布骨架新工艺,制作3米高的《毛泽东全身像》,为历史最高的脱胎漆器艺术品。1959年全行业出口总值达103.85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传统的脱胎漆器题材被当作“封、资、修”产品禁止生产,脱胎漆器生产受到破坏。1972年,为适应外资出口需要,恢复建厂,脱胎漆器业重新开始繁荣。
1976年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生产的合成脱胎漆器,以聚丙烯、聚乙烯为主要原料,添加树脂和无机填料混炼而成为一种新型复合材料“钙塑”,由它作为坯胎再经过髹漆,成为“合成胎漆器”。由其制作而成的产品,外观基本保持传统脱胎漆器的特色,而且更加美观实用,不变形不开裂,节约大量木材和生漆,便于产品进行规格化和系列化生产,产品投放市场后更具竞争力。1978年合成脱胎漆器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奖。1979年,该厂生产的飞马牌高级脱胎漆器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同年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8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1986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
80年代,福州脱胎漆器业在保持传统名牌产品同时,不断创新,新创作八角大南瓜盒、仿铜炉等数十种几百件新作品,多次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休息厅、福建厅、台湾厅制作和装饰脱胎漆器,为中央首长乘坐的红旗牌轿车配套生产“赤宝砂”脱胎漆器仪表板。并为香港宝莲寺创制高2.8米的脱胎漆器佛像《四大天王》,由于大胆创新,采用印锦、薄料、金银等装饰技法,佛像显得格外威武庄严。还为日本制作高3.1米的《力士金刚》,打破福州脱胎漆器制作佛像高度的历史记录。名艺人陈端钿历时两年时间制作的一对高3米的《紫退雕填青牡丹花闪光大花瓶》作品选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仿西汉雕填纹瓶》、《大孔雀纹嵌钴瓶》列为国家珍品收藏。另有《台湾三角马王堆图案瓶》、《彩陶瓶》、《紫地雕填镶嵌牡丹圆盘》、《红透明脱胎瓶》、《脱金蒂糖缸》、《脱胎三脚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福州脱胎漆器在继承传统髹漆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革,外观更加富丽堂皇,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生产的飞马牌、地球牌脱胎漆器先后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工艺美术品面花奖金杯奖。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牌奖。鼓楼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生产的鼓山牌和榕树牌脱胎漆器先后获省优质产品奖。
进入90年代,福州地区乡镇脱胎漆器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全行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市场声誉和销路有所影响,老企业由于负担重,在市场竞争中生产出现滑坡。
沈绍安脱胎漆器获奖作品表 |
作 品 | 授奖单位及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获奖人 |
漆器莲花盘、茶叶箱 | 法国巴黎博览会 头等金牌执照 | 1898 | 沈正镐 |
各种漆器 | 美国圣路易斯赛会 头等金牌执照 | 1904 | 沈正镐 |
漆器松瓶、桃盘 | 呈献北京清代皇帝礼品 一等商勋四品顶戴 | 1905 | 沈正镐 |
漆器鹿竹三角圆桌 | 呈献北京清代皇帝礼品 四品商勋五品顶戴 | 1905 | 沈正镐 |
各种漆器 | 农工商部奏奖 头等商勋五品顶戴 | 1907 | 沈氏 |
各种漆器 | 美洲赛会 商勋五品顶戴 | 1908 | 沈氏 |
各种漆器 | 南洋劝业会 奏奖金银牌 | 1910 | 沈氏 |
脱胎漆器盘、瓶、人物 | 南洋劝业会 一等商勋 | 1910 | 沈正镐、沈正恂 |
脱胎漆器古铜色荷叶瓶 | 美国圣路易斯博览会 头等冰鹰金牌执照 | 1910 | 沈正恂 |
脱胎漆器观音佛、大花瓶 | 意大利多兰多国际博览会 头等奖状 | 1911 | 沈正恂 |
脱胎漆器 | 德国柏林万国卫生博览会 特加优奖 | 1911 | 沈正恂 |
脱胎漆器 | 德国柏林万国卫生博览会 优等奖状、花牌 | 1911 | 沈正恂 |
各种漆器 | 美国巴拿马赛会 特等奖 | 1913 | 沈氏 |
脱胎漆器 | 民国农商部物产品评会 特等奖 | 1913 | 沈氏 |
脱胎漆器葵花果盘 | 德国柏林博览会 一等奖章 | 1914 | 沈正愉 |
松鹤漆器盒15件 | 美国巴拿马赛会 银牌奖 | 1915 | 沈正镐 |
漆器 | 北京国货展览会 特等奖状 | 1915 | 沈正镐 |
脱胎漆器人物、花瓶等 | 台湾劝业共进会博览会 一等金牌 | 1916 | 沈正镐、沈幼兰 |
套桌、茶具漆器 | 美国费拉得菲亚博览会 头等奖牌、奖状 | 1926 | 沈幼兰、陈兴春 |
围屏、套盘漆器 | 上海国货展览会 金牌、执照 | 1928 | 沈德春 |
脱胎寿星等 | 广州国货展览会 头等执照 | 1933 | 沈德春 |
脱胎漆器 | 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特等金牌、奖状 | 1934 | 沈德魁 |
瓶、炉、盒、围瓶脱胎漆器 | 美国旧金山博览会 一等金牌奖状 | 1937 | 沈幼兰 |
锦地花鸟围屏漆器 | 青岛国货展览会 一等执照 | 1938 | 沈德烈 |
脱胎荷叶瓶 | 福建省首届工艺美展 特等奖 | 1953 | 张英、沈忠英 |
浮雕竹花瓶漆器 | 莫斯科中国工艺品展览会 奖 状 | 1954 | 沈忠英 |
脱胎人物、花瓶、盒 | 台湾劝业共进会博览会 一等金牌、奖状 | 1940 | 沈幼兰 |
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获奖作品表 |
作 品 | 授奖单位及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获奖人 |
漆画人物挂框 | 杭州国货展览会 金牌、奖状 | 1926 | 高秀泉 |
脱胎金座天蓝瓶 | 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一等奖 | 1956 | 高秀泉 |
脱胎和合仙 | 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艺术创作奖 | 1956 | 王维蕴 |
脱胎仿古铜对狮 | 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艺术创作奖 | 1956 | 王维蕴 |
脱胎漆器印锦产品 | 德国莱比锡博览会 奖状 | 1956 | 陈兴烺 |
漆器《和合仙》 | 福建省优秀产品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62 | 王维韫、陈炎生 |
漆器《对狮》 | 福建省优秀产品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62 | 王维韫、陈炎生 |
漆器《碧玉花庄》 | 福建省优秀产品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62 | 王维韫、陈炎生 |
漆器大寨屏风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郑修钤 |
漆器针刻蜜形盒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郑修钤 |
漆器仿翡翠花瓶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优秀作品奖 | 1978 | 方镜予 |
漆画仿西汉图案 | 福建省第二届漆画展 优秀作品奖 | 1979 | 郑修钤 |
漆器浓红金蒂脱瓜盒 | 全国旅游工艺纪念品展销 创新设计奖 | 1981 | 王维韫 |
漆画仿西汉图案 | 福建省第二届漆画展 优秀奖 | 1982 | 郑修钤 |
漆器梅花方瓶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4 | 黄时中 |
漆器鹌鹑方盒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4 | 陈天赣 |
漆器浮花图案长方单盒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5 | 黄时中 |
漆木印章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6 | 黄时中 |
脱胎吉祥如意盒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6 | 陈天赣 |
漆器双友四扇围屏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90 | 黄时中、林美华 |
漆器嵌蛋壳梅花茶套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 1990 | 黄时中 |
漆器紫菊花圆盒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90 | 王维韫、王胜德 |
漆器东方欲晓圆立盘 | 福建省争艳杯赛会 二等奖(银杯) | 1990 | 黄时中 |
漆器镶嵌梭形图案球脱瓶 | 福建省争艳杯赛会 二等奖(银杯) | 1990 | 陈天赣 |
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获奖作品表 |
作 品 | 授奖单位及获奖等级 | 获奖年份 | 获奖人 |
脱胎毛泽东浮雕像 | 江西省国货展览会 头等奖 | 1951 | 李芝卿 |
漆器仿瓷釉变瓶 | 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二等奖 | 1956 | 张国潮 |
脱胎瓜式盒 | 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二等奖 | 1956 | 林廷群 |
漆器蟹青走兽瓶 | 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二等奖 | 1956 | 林厚斌等 |
漆器磨花金鱼盘 | 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 二等奖 | 1956 | 林荫煊 |
漆器台填战国图案立盘 | 福建省优秀产品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62 | 陈端钿 |
漆器红暗花图案八件茶具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郑忠厚 |
漆器双面浑金花鸟围屏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盛继昌 |
漆器台彩花鸟围屏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郑增勋 |
漆器朱浑金八角大南瓜盒 | 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 优秀作品奖 | 1977 | 郑开朗 |
漆器赤宝砂脱胎瓶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创新奖 | 1978 | 郑忠厚 |
漆器脱胎仿铜狮盘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创新奖 | 1978 | 施从彪、张国潮 |
漆器朱退地浑金梅雀围屏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创新奖 | 1978 | 盛继昌 |
漆器脱胎古铜弥勒烟具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创新奖 | 1978 | 毛厚端、原世旺 |
漆器脱胎瓜式九件茶具 | 福建省艺代会观摩评比 优秀作品奖 | 1978 | 毛厚端、林廷群 |
漆器漆变竹节笔筒 | 全国旅游工艺纪念品展销 创新设计奖 | 1981 | 林道生 |
漆器釉变花瓶式七件文具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 1983 | 蔡万生、郑忠厚 |
脱胎薄料竹瓶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6 | 福州第二脱胎 |
漆器彩绘四美图围屏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6 | 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 |
脱胎螺钿镶嵌康庄瓶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8 | 刘宗生、刘章淦 |
脱胎彩陶瓶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 | 1988 | 陈桂官、刘章淦 |
漆器西汉纹样虎瓶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 1990 | 刘章淦 |
漆器平面钻石型果盘 | 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 | 1990 | 蔡万生 |
漆器雕填图案扁瓶 | 福建省争艳杯赛会 一等奖(金杯) | 1990 | 陈端钿 |
漆器脱方瓶 | 福建省争艳杯赛会 二等奖(银杯) | 1990 | 刘章淦、刘宗生、 |
漆器螺钿镶嵌富贵瓶 | 福建省争艳杯赛会 二等奖(银杯) | 1990 | 刘章淦、刘宗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