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是以沿海天然贝壳为原料,经雕琢组合而成的工艺品。主要制作过程有选料、加酸浸泡、清洗、锯磨、雕刻、粘接、镶拼、上彩、罩光等数十道工序。其工艺技法有平面拼贴、块片浮雕、坯模造型、支撑结构、立体圆雕、螺甸镶嵌、雕堆镂锯及化学处理等。贝雕主要产品有浮雕贝画、立体圆雕、嵌贝漆器、贝壳花插、什锦小雕五大类300多个品种,其中有人物、动物、花鸟、山水等艺术欣赏品和花瓶、果盘、茶几、橱柜、屏风等实用品。
1958年平潭县实验小学少先队辅导员林国钦带领学生创办红领巾贝壳厂,利用贝壳堆贴成各种镜框、花瓶、盆花、名人肖像等60多件作品,参加福建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后产品由福建省工艺美术服务部包销。1961年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的配合下,平潭贝壳工艺厂巧妙利用贝壳的自然形状、色彩、纹理,采用拼接、浮雕、坯模、支撑、镶嵌等技法,创作立体堆砌、半浮雕堆砌的山水、花鸟盆景,并与漆器相结合,构成新颖的贝雕画和嵌贝家具工艺。
1972年,平潭贝壳工艺厂职工发展至172人,贝雕品种达120多种,生产设备从几台手摇砂轮机发展到拥有43台电动机械工具,实现锉磨、雕刻、刨光半自动化,生产工艺从堆雕结合发展为以雕为主,当年首次采用贝壳胶合精雕新工艺,创作立体圆雕《套鹿》、《椰林怒火》等26件产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8年,平潭贝雕工艺厂又以小型单雕技法,选用3616片形状各异的贝壳,创作大型人物群雕《骄杨颂》,产品高80厘米,整个画面组合呈飞动之势,把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入“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艺术境界。产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出后,又选送参加在日本国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该产品被列为国家珍品收藏。1979年贝雕产品外销产值25万元,相当于1971年刚出口时的100倍。1980年,为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平潭贝雕工艺厂不断开发贝雕花、钟壳、首饰箱、梳妆台、多用柜、屏风、国际象棋盘等欣赏与实用结合的新型嵌贝漆器产品,并大批量投入生产。
1985年,平潭贝壳工艺厂以“59牌贝雕”注册商标,当年产品获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同时,《贝雕实用小品》在全国贝雕专业评比会上获创新二等奖,贝壳自然雕《达摩》、《钟馗》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作品奖。1986年,年产值达38万元,其中出口额12.98万元。1990年,产品经复评保持“省优”称号。1993年6月与美国中原公司合资,成立平潭县兴源工艺制品有限公司。1997年至1999年初,因市场变化、技术队伍老龄化等各种原因,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1999年3月,平潭贝壳工艺厂与平潭县工艺美术公司、平潭县制花厂、平潭县工艺美术厂等四家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工厂全面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