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角梳历史悠久,与脱胎漆器、雨伞并称为福州手工艺品的“三宝”。它以天然水牛角、黄牛角、绵羊角为原料加工制作而成。主要制作工艺有锯角、凿坯、打坯、划坯、锯坯、剔坯、修制梳型、磨光、彩绘等20多道工序。
据考证,福州角梳业早在700多年前已经问世。清朝,福州牛角制品已分为角器行、角货行、牛角行,角梳产品已成为独立的行业。当时比较出名的有:邹振记角梳庄、李厚记角梳店、润光厚角梳店等专业生产经营角梳的店庄。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创业的邹振记角梳庄,荟萃制梳高手,工艺精巧考究,由邹元华、邹宗惠创用飞鹰牌商标,先后在巴拿马、美国、加拿大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奖和金盾奖。清同治末年创业的李盛兴角梳店(李厚记角梳店的前身)的后代李元琛自行设计图案,与工人陈清泉共同创制梳型精巧的角梳产品,并在梳面上绘画各种人物、山水、鸟兽、装贴金银箔,作为室内艺术装饰品。后由李元琛及其子李森创用航海牌商标,兴盛时期月出口角梳16万支以上,同时在香港设店办厂发展业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后,福州角梳博采常州黄杨木梳、上海红木梳款式之长,创制适合城市使用的中式梳、京式梳等,逐渐形成福州角梳的独特风格。
光绪末年(1903年),由蔡存德创业的润光厚角梳店,创用童牛牌商标,由其子蔡寿达独立经营,产品质量如其店名,既“润”且“光”又“厚”,产品行销国内及亚洲等地区。民国19年(1930年)福州角梳业发展到89户980人,年产角梳278万支。民国22年,福州角梳与脱胎漆器、雨伞参加美国万国博览会同获奖牌。年产增至280万支,出口占60%,民国24年,邹振记角梳庄为发展彩画梳技术,重金聘请漆画艺人,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绘制虎、豹、狮、象、古典人物、山水景色等,参加国际工艺品“小吕宋会”获金质奖。童牛牌角梳获中国铁道部全国铁路沿线特产竞赛优等奖章。40年代,由于国际塑料梳的兴起,美国的塑料梳以福州角梳五分之一的价格倾销中国市场,角梳生产受到严重冲击,角梳作坊纷纷倒闭,全市仅由10余家老牌店勉强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角梳业逐步恢复与发展。
1958年,成立福州角梳厂,以民航牌注册商标,当年,对原手工业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使80%的生产工序实现半机械化,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年产角梳321万支。同年获福州市名优产品奖。1963年再次获福州市名优产品奖。由于福州角梳原料主要依靠泰国、越南进口的水牛角和水牛蹄,原材料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工厂派人赴全国各地采购,并大胆采用青海、新疆等地的白绵羊角制作角梳。白绵羊角经加工磨光后,呈现半透明状,表面光亮滑润,角质坚韧不易断裂,打破角梳产品全是黑色的历史,产品大部分供应出口,并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广泛吸收塑料梳、木梳的优点。,创制出“柄式”、“直式”、“理发式”、“京式”、“广式”等品种繁多的日用角梳投放市场。“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采购和铁路运输等因素影响,产量下降。1978年,恢复生产,产量为140.4万支,出口57.5万支,角梳的品种也日益丰富多彩,此间重新恢复生产的有牛角彩画梳《八仙过海》、《红楼十二钗》、以及《琵琶琴》、《花鸟动物》等。1979年民航牌角梳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1980年获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同年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著名商标。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福州角梳厂不断创新设计,生产150多种角梳新产品和牛角彩画梳20多套50多种。同时改进产品包装装潢,把不同规格品种的角梳、彩画梳、耳扒、按摩片、抓挠等组合成3件、5件套装盒,配以艳丽高雅的锦锻包装,成为国内外宾客馈赠礼品,新产品上市后十分走俏,因天然牛、羊角具有驱风湿、镇痛痒的医疗效果,福州角梳厂又开发民航牌按摩梳、发梳等系列产品,并分别取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权。按摩棍、按摩片系列通过鉴定成为医疗保健器械,1985年,民航牌角梳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1990年经复评再次保持“省优”、“部优”称号,1994年福州地区从事角梳生产的小型企业和个体生产工场有10多家,从业人员700多人,产量150多万支。2000年完成销售额3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