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篦梳
2016-08-2505-42-53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州西郊洪塘生产的篦梳始于宋末,至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产品已远销海内外。兴盛时期,洪塘村家家户户以制梳为业,篦梳业成为当地最主要的手工业。

  洪塘篦梳是以当地特产名贵的黄竹为原料,因竹源稀少,后改用崇安麻竹。为保证梳齿达到不裂不蛀的质量效果,选料均用5年以上朝阳方向的竹子,经过破竹、破篦、刮青、制梳、烘焙篦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民国12年(1923年)创制的金山寺牌篦梳,经过120道工序制成,要在沙、草上反复刮磨,这种洪塘篦梳能篦发去垢,不伤头皮,闻名海内外。1956年5月,洪塘篦梳业老字号林章兴、胡友祥等4户联合成立洪塘篦梳社,年产篦梳10多万支,1957年福州牛角原料紧缺,胡友祥创制的金山寺牌仿角竹梳,价廉物美,销路扩展,1961年,将福州漆器赤宝砂、绿宝闪金、金丝玛瑙等材料及技法应用于篦梳中梁上,使产品更显精致名贵。胡友祥还革新篦梳镶头机,日产量增加10倍,创制头梳打字机,提高工效12倍。1963年,金山寺篦梳获福州市名牌产品奖。1978年洪塘篦梳年产130万支,其中出口占20%。1979年洪塘篦梳社改为洪塘篦梳厂,1981年产量为142万支,最高年产量为1984年达158万支。主要产品有金梁、喷金、小花、大花、大广、青漆、光漆、五一、三八、通花等10多种。此后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洪塘村手工制梳已逐年减少,2000年只有少数农户继续从事篦梳生产。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