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南后街彩灯久负盛名,这条街居住的居民世代相传制作彩灯。主要灯品有六角灯、芋头灯、橘灯、莲花灯、西瓜灯、鲤鱼灯、兔灯、猴骑绵羊灯、关刀灯、料丝灯、宫灯、纱灯等数百种。彩灯是以竹篾丝、木料等为原料制成骨架,外用纸、绢等裱糊,中间点燃蜡烛的一种灯彩,民间称为“花灯”,它是融剪纸、绘画、书法、纸扎、裱糊、雕刻、镶嵌于一体的民间传统工艺品。
正月十五元宵赏灯是中国传统习俗,唐朝以后福州花灯活动开始盛行。南宋时期,在杭州举办的全国灯赛上,福州和苏州的花灯被评为上品。由于福州方言中“灯”与“丁”谐音,于是有“亲家舅送灯”的习俗,福州灯市应运而生。清朝末期,南后街“永嘉”生漆玻璃店创制绘有国画图案的玻璃挂壁灯,上市后深受官绅巨贾青睐,这种灯挂在客厅、走廊、书房等处,实用美观,雅俗共赏。民国期间,南后街加元店的莲花灯、观音楼的菜头灯、戴顺利的西瓜灯,渡鸡里依磨制作的大型龙灯、橘灯曾赴京参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州市文化部门多次举办花灯展览会,给花灯业注入生机。1954年,福州振美斋灯笼店艺人精心制作的一对大红灯笼,做工精细、光色透明,参加中国赴苏联举办的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灯笼上写着“中苏友好万岁”悬挂在展览会大门口。1956年福建省博物馆举办民间艺术展览会,福州南后街艺人以传统缕套料丝(玻璃丝),以及各色薄质彩绸摹制的人物、鸟兽花灯参展,受到各界人士好评。1963年,福州市第七届花灯展览会上,福州工艺美术厂创作的《云龙团灯》,龙身用纸浆塑制、海水用绢绸绘制,薄雾用轻纱制造、彩云用料丝短套,灯品富有动感,惟妙惟肖。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花灯几乎无人问津。1978年南后街灯市逐渐恢复,临街居民又开设花灯店,个体生产经营花灯的从业人员有100多人。平时人们多订制喜庆典礼的大红橘灯,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南后街灯市兴旺,热闹非凡,销量剧增。90年代,南后街花灯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注重追求艺术效果,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制作各种适合社会和民众需求的大型橘灯、宫灯、送子观音灯、料丝灯、百花篮灯、立体电感音响走马灯、鲤鱼放烟花灯、芙蓉出水显影灯等,使古老的南后街花灯艺术常盛不衰,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