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是福州名果之一。福州地区李的主栽品种有芙蓉李、胭脂李、猴李、红心李、金线李和柰李。芙蓉李别名夫人李、浦李,果大核小,最大单果重达70克,果皮淡红色,果肉红黄色,肉厚质脆,酸甜适口,除鲜食外,还适于加工李干及蜜饯。李干耐久贮,有生津止渴、益胃、醒酒及提神之功效。胭脂李,果实圆形,略小,单果最大可达40克,皮薄呈紫红色,肉紫红,肉质松软,甜酸适宜,是早熟鲜食优良品种;猴李又称玫瑰李,果实扁圆形,皮黄红色,肉红色,质脆汁多,酸甜略带涩,是高产鲜食品种;金线李,因果实成熟时缝合线成一条明显的红线,故名。果皮果肉均呈黄色,汁多味甜,品质不亚于胭脂李,永泰县城关、台口等地有零星种植;柰李,亦名“青柰”,单果重30~35克,外形如桃,皮肉及核如李,皮青绿至黄绿色且薄,肉黄色,质脆,香味浓,味甜核小,易贮藏,是鲜食良种,也可加工成柰李干或蜜饯,闽清、永泰、连江等地均有种植。
福州种植李果以永泰县最早。明代,永泰就栽培有夫人李、鹅黄李、胭脂李、麦李等品种,其中以夫人李为最佳。当时永泰县的李果已作为商品远销北方市场。清代,境内李果生产进一步发展,宣统三年(1911年),仅永泰县产量就达1800吨。民国31年(1942年)永泰仅产李果750吨。1949年全市种植李果面积5909亩,产量401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重视李果的种植和管理,1958年全市种植李果增至9597亩,产鲜果5512吨,其中永泰县种植面积8500亩,产鲜果4750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李果生产遭受严重破坏,1965年全市种植面积减至6443亩,产量降为2252吨,其中永泰县种植面积减至4802亩,产量仅达1878吨。“文化大革命”中,李果生产又遭破坏。1978年种植面积虽扩大至2.82万亩,但产量仅1667.8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果生产发展很快,面积和产量持续上升。1989年种植面积12.11亩,产量1.89万吨。1994年种植面积13.94万亩,产量1.8万吨,其中永泰县种植面积10.62万亩,产量为1.33万吨。2000年全市种植面积增至14.91万亩,产量达2.6万吨,其中永泰县种植面积12.34万亩,产量为1.96万吨,分别占全市李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2.76%和75.48%,永泰县因之被誉为“李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