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又称桂圆,福州名果之一。福州栽培龙眼始于唐末。据《福建通志》记载,长乐县青山下村有几株龙眼树,所结果实品质绝佳。明代,境内龙眼栽培发展迅速。长乐县的龙眼和桂圆干曾列为朝廷贡品。自清代至民国时期,龙眼已发展为境内主栽果树。长乐的扁匣榛、紫螺,福清的九月乌,闽侯和晋安区的南圆及红核仔,均为地方栽培的良种。扁匣榛龙眼主产于长乐青山、青桥一带,果实呈扁荷包形,单果重12克左右,是晚熟良种;紫螺龙眼主产于长乐县青山、青桥一带,果实圆形,单果重13克左右,质脆味甜,品质特优,适宜于鲜食和焙干;九月乌是福清县主栽品种之一,是从实生母树中筛选出的晚熟品种,其果实圆形,成熟期较其他品种迟熟10~15天。闽侯及晋安区的红核仔,果实呈圆形且小,因其核为暗红色,故名。
1949年,全市栽培龙眼5972亩,产量1230.4吨。以福清、长乐、闽侯三地栽培较多。1958年龙眼栽培面积增至8684亩,产量1520.2吨。1959~1961年,受“左”的思想和自然灾害影响,龙眼成年果树被砍伐严重。1962年龙眼栽培面积虽略有增加,达8703亩,但产量却下降为865.85吨。1969年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1978年龙眼栽培面积8943亩,产量906.2吨。1981年以后,果业生产迅速发展,以长乐、福清、闽侯、郊区为主,开始建立大面积成片龙眼生产基地,引进东璧、福眼、乌龙岭等名优良种。至1990年,长乐、福清已形成万亩晚熟龙眼生产基地。90年代初,长乐县选育出“青山0号”龙眼晚熟品种和“溪北1号”龙眼特晚熟品种。1994年龙眼栽培面积4.62万亩,产量2481吨。2000年龙眼栽培面积增至7.12万亩,产量1.12万吨。长乐的青山、青桥,福清的渔溪、新厝、上迳,闽侯的鸿尾、上街、白沙、甘蔗、荆溪及仓山的建新、盖山等地,均已成为龙眼生产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