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俗称丹荔,被誉为百果之王,是福州名果之一。福州荔枝品种繁多,不下百种。明代,以六都(今长乐古槐竹田一带)的“胜画”最负盛名。该品种肉丰汁多,品质甚佳,不让枫亭(今属仙游)。现栽培较多的优良品种有下番枝、元红、东刘一号,尤以福清下番枝最为著名。下番枝原产于福清音西,是长期人工栽培自然变异后形成的晚熟品种。果实短心脏形,肉质细,爽脆,有香气,单果重25~30克,可食率66%。8月上旬成熟,比当地荔枝迟熟7~15天,具有罐藏、鲜食兼优的特点;元红荔枝,原产于福州市郊,果实心脏形,口味甜微酸,品质佳;东刘一号荔枝,是近年从下番枝中提纯优选出来的良种,在全省10个荔枝品种鉴定中名列第一。其制罐质量优于乌叶(闽南产),名列榜首。
福州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兴于唐而盛于宋。北宋蔡襄在《荔枝谱》中详细记述:“福州种植荔枝最多,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城中越山,当州署之北,郁为林麓,暑雨初霁,晚日照耀,绛囊翠叶,鲜明蔽映,数里之间,焜如星火,非名画之可得,而精思之可述也”。至明代,境内栽培的优良品种较宋元时更为丰富,且颇负盛名。清末至民国时期,荔枝南移至兴化、漳泉地区,境内荔枝栽培面积逐渐减少。1949年荔枝栽培面积1655亩,产量365.65吨,以福州市郊栽培最多。1958年,栽培面积扩大到3437亩,产量284.95吨,福清、闽侯二县栽培面积也有增加。60年代初,农村受“左”倾思想干扰,部分荔枝树被砍作“红柴”出售,损失严重。1964年荔枝栽培面积减至2217亩,产量仅126.4吨。70年代,荔枝生产发展缓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荔枝生产发展迅速,1984年荔枝栽培面积增至6267亩,产量226.05吨。1987年,福清音西乡龙东至海口镇牛宅建立连片的千亩荔枝带,福清栽培下番荔枝面积达2289亩,占福清县荔枝栽培面积的79%。1994年起,福州市荔枝栽培面积逐年减少。当年共栽培荔枝5392亩,产量716吨。2000年荔枝栽培面积又减至4870亩,产量1363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