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据明万历《福州府志》记载,福州府辖县当时已广有种植,并利用油茶果实加工成茶油。清及民国时期,永泰、闽清、罗源、闽侯、福清山区农民均有零星种植油茶的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农民种植油茶,油茶种植取得迅速发展。1951年,仅闽清、闽侯、罗源就采收油茶籽1289吨。1953年,产量增至1512.35吨。1959年,产量达9564.6吨。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产量锐减,全市年采收量仅500~600吨。60年代初、中期,福州办有国营桐口、北峰2个油茶场。1972年,福州市种植面积近15万亩。1973年,仅闽侯县采籽量就达1174.85吨。1977年,罗源县采籽量达704.8吨。1970~1979年,福州市年均产量在2000~3000吨。1980~1983年,闽侯桐口油茶场从全国各地引进、嫁接、培育油茶良种,先后培育出闽43油茶、闽48油茶、闽60油茶3个优良无性系选育良种。1984年,闽43油茶、闽48油茶、闽60油茶分别获福建省林业厅技术推广二等奖、林业成果三等奖和技术进步三等奖。1987年,福州市油茶种植面积达16万亩,1989年,采籽量达3366吨,1983~1990年,年均产量2812.78吨。90年代,福州市油茶园进入老化阶段,采籽量下降。1991~1993年,年产量仅200~300吨。1994年,全市有旧油茶园11.7万亩,采籽量恢复至3000吨左右。1995年起,福州市加大种植油茶宣传力度,2000年,种植油茶面积达16.71万亩,其中永泰县6.41万亩,闽侯县2.48万亩,闽清县2.48万亩,其他县(市)5.34万亩。福州市采籽量为5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