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是福州地方名产,民国19年(1930年),由潘志农进行家庭式小规模栽培。1956年,由福州罐头厂从上海引进蘑菇料一次发酵栽培技术,在鼓山乡、城门乡试验成功,随后在各县(区)推广。1966年,率先在省内进行规模栽培和批量加工。翌年,开始出口试销,但因菌种杂乱、栽培技术落后,单产极低。70年代,蘑菇生产处于徘徊状态。80年代初,福州市成立蘑菇产销领导小组,从上海引进培养料二次发酵技术,采用麦杆代替稻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产。1984年,栽培面积达388.9万平方米。1986~1989年,全市栽培蘑菇多以家庭小作坊为主,技术参差不齐,蘑菇质量下降,生产一度陷入低谷。1990年起,随着《福建省蘑菇菌种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全市统一使用蘑菇菌种和栽培技术标准,尤其大面积推广使用AS2796杂交菌种,进行蘑菇规范化、集约化栽培生产,开发盐水菇、冷冻菇、鲜销菇品种,改善外贸出口环境,蘑菇生产迈入健康、有序、持续发展轨道。1994年全市产量达1.07万吨。1998年产量增至1.58万吨。2000年产量为1.48万吨。主要产区集中在连江、闽侯、罗源、福清、长乐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