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
2016-08-2609-59-34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州传统优质海洋鱼产品。鲳科,鲳属。福州捕捞的鲳鱼,有灰鲳和白鲳两种,其生活习性相同,形体相似。灰鲳背鳍、腹鳍、尾鳍的鳍条较白鲳明显延长,体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鳍黑色。白鲳又称银鲳,体青灰色,腹部乳白色,均有银色光泽,全身密布黑色细小斑点,各鳍浅灰色。捕捞群体中灰鲳占绝大多数,白鲳数量较少。

  鲳鱼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栖息水深30~70米海区,喜在阴影中集群,晨昏游至水域中上层。摄食浮游动物、小鱼、水母及底栖动物。有季节性洄游现象,一年四季皆可捕捞,福州是鲳鱼的主要产区之一。盛产期在4~5月份,渔汛期不长,群体不大,主要用鲳鱼缣、围缯和定置网捕捞。80年代初,产量为560吨。90年代初,产量增至5000吨以上。90年代中期,产量稳定在1~1.5万吨之间,1998年产量高达1.61万吨。2000年福州市鲳鱼产量近1.5万吨。
  鲳鱼肉质细腻,肥厚鲜美,堪称上等肉食鱼,价格较贵。福州民谣称“山上好吃麂、鹿、獐;海里好吃鲥鰶、马鲛、鲳”,足见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份量。有补胃、益气、养血、柔筋之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脾虚泄泻、贫血、筋骨酸痛、四肢麻木等症。因其无硬骨刺,特别适合老少及病人食用。“鲳鱼粥”口味鲜美独特,营美丰富。其鱼体上的细鳞可制装饰品的发光面。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