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海水贝类养殖品种。瓣鳃纲,竹蛏科。因其壳中央稍靠前端处有一自壳顶至腹缘的斜沟,状如缢痕,故名缢蛏。壳皮黄绿色,壳面生长线明显,贝壳关闭时上下两端均有开口,壳面内白色,壳顶下有一条突起,左右壳以齿相互绞合。栖息在河口和有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以足掘穴,潜居海泥中的深度是冬深夏浅。福州市沿海广泛分布,以长乐梅花、文岭,琅岐,连江晓澳,福清高山所产缢蛏最为闻名。
福州缢蛏养殖始于宋代。宋《三山志》载:“三山(福州别称)沿海有海田一千一百三十顷用于养蛏”。《闽书》对缢蛏的养殖方法和地点记载也较为详细,曰:“所种者之亩名蛏田,或蛏埕。或曰蛏荡。福州、连江、福宁州(今宁德、霞浦等地)最大”。1949年前,福州市养蛏面积仅0.5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沿海蛏农发展缢蛏养殖,养殖面积不断扩大。1958~1960年,省市水产科技工作者云集福清县对缢蛏的繁育、生长、下沉附着以及与气象、水文、海况等相关因子关系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平畦预报”和“多次平畦”、分批采苗的技术方法,开创海区蛏苗稳产高产新路子,使养蛏业得以持续发展。1965年仅福清县就建成蛏苗埕2.9万亩,产蛏苗2694.4吨。2000年,全市养蛏面积35.3万亩,产量5.7万吨,平均亩产1.07吨,在全国居领先水平。
缢蛏壳薄肉厚,味道鲜美,且有补虚与治痢之功效,主治产后虚损、冷痢等症。多鲜销或加工成蛏干、蛏肉罐头、蛏油等,远销东南亚一带。蛏干滋阴养脾,有滋补强身之功效,十分畅销。蛏壳可烧制上等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