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海水贝类养殖产品。俗名蛎、蛎房、蠔。福州沿海一带广为分布。牡蛎属瓣鳃纲,牡蛎科。褶牡蛎贝壳小而薄,呈三角形或延长形,多附着于潮间带中、下区岩礁上;近江牡蛎壳大而厚,体形多变,一般为卵圆形或多角形,垂直分布从低潮线附近至水深10米左右的海区,尤以近河口的海域中生长最繁盛;长牡蛎壳大型,长而厚,呈长条形,生活于盐度较低海区的潮间带至低潮线以下数米处。蛎肉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海上牛奶”之誉。有滋阴潜阳、镇惊安神、涩精敛汗、软坚化痰之功效。主治虎痨烦热、遗精盗汗、淋巴结结核、崩漏带下等症。供鲜食,可加工蛎干、蠔油和罐头。
福州牡蛎主要品种有太平洋牡蛎、褶牡蛎、近江牡蛎等。1949年,福州养蛎面积仅万余亩。50年代起,福清、连江、平潭、罗源等地发展为主要养殖区。以条石、插竹养殖为主。1957年,福州市养殖面积达1.6万亩。60~70年代,受滩涂围垦等影响,罗源湾和平潭沿海的养蛎面积逐年减少。但福清养蛎业却不断逐年扩大。1979年福州市养蛎面积2.13万亩,产蛎肉0.11万吨。1982年从日本引进太平洋牡蛎垂下式养蛎技术。1983年,罗源县开展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翌年开始在平潭、连江推广育苗。近年福清市水产局开展褶牡蛎采苗预报,提高采苗量。80年代后期,对引进的垂下式养殖方式进行改革。1985年全市养蛎面积增至3.06万亩。1987年4.35万亩。1992年5.29万亩。2000年全市养蛎面积达12万亩,产蛎36万吨(含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