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海水贝类养殖产品。俗称花蛤。据平潭县壳丘头贝丘遗址发掘证明,早在公元前五千年,福州先民就已采拾和食用蛤类。清《海错百一录》载:“蛤出咸淡水,壳白,以花纹变幻不同,故名花蛤,产连江,蛤沙者壳薄为上;宁德及长乐壶井、江田、闽县(现闽侯)次之;福清产者略大而壳厚,连江官岭者杂大小为下。耘海泥为埕,名蛤埕”。杂色蛤仔和菲律宾蛤仔均属瓣鳃纲,帘蛤科。贝壳呈卵圆形,壳顶稍凸出,壳面有斑点或花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活在江河入海口沿岸的潮间带泥沙滩中。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并可清热解毒,治疗臁疮、黄水疮等症。多用于鲜食,亦可制蛤干、罐头等。
1949年前,福州市养殖面积不及0.4万亩,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在连江。50年代末,罗源县试养成功。60年代初,罗源湾和福清湾增殖花蛤苗获得成功。1966年福州市养殖面积达1.2万亩,产蛤800多吨。70年代,福州市蛤类养殖业衰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州市蛤类养殖业得到恢复发展。1979年全市养蛤7320亩,产蛤1685吨。80年代,福清、平潭、长乐等地垦区花蛤育苗技术推广应用。1989年全市养殖面积达2.17万亩,产蛤1.44万吨。1994年养蛤面积增至2.97万亩,产蛤2.59万吨。2000年福州市养蛤面积达3.35万亩,产蛤5.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