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淡水名贵食用鱼。俗称河鳗、淡水鳗。清《闽产录异》载:“池鳗又称淡水鳗,以福州池产者为第一,湖鳗次之,浦鳗又次之,溪鳗为下。”(文中排序系指产量非质量之高低者。)鳗鲡属鳗鲡目,鳗鲡科。福州市现有鳗鲡品种6~7种,而以日本鳗鲡为主要品种。其鳗体细长,呈圆柱形,后部稍侧扁,细鳞埋于皮下。鳗鲡为降河性洄游鱼类,喜穴居,厌强光,肉食性,昼伏夜出。鳗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鲜食、薰烤、罐制均佳,有滋补强壮、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结核、淋巴结核、恶疮、阳萎、溃疡等症。福州闽江口是鳗苗主产区,年产白仔鳗约3吨。因鳗鲡不易抓捕,50~60年代,其产量较少。
1973年,郊区建新台屿水产养殖场在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协助下,开始池塘专业化养鳗试验取得成功,亩产达500公斤左右。1979年,福州市水产局与福建省水产厅、华福公司联合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养鳗设备和技术,与日商伊滕万株式会社合办福州市养鳗场,在福州市古田路和西门外长春铺建造成鳗池20亩,苗种池7.6亩。1980年全面建成投产,当年产量近40吨。后因鳗鱼饲料完全依赖日方进口,经营亏损,1982年停产。
1980年,自福清始先后在永泰、连江、郊区、闽侯、长乐、罗源等县(区)兴办工厂化养鳗场。1994年福州市共有养鳗场470家,养鳗面积10.52万亩(其中温流水工厂化养鳗5346亩,土池养鳗5174亩),产鳗鱼1.75万吨。后因大批量鳗鱼出口对象为日本,过于单一,受制于人,养鳗业出现剧烈动荡。经数年调整,渐趋稳定。2000年福州市投苗鳗场达411家,养殖面积1.65万亩,产鳗鱼3.46万吨,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分别比1994年增长38%和97.8%。其中,福清市养殖面积达1.07万亩,产量达1.62万吨,分别占福州市的66%和46.7%,居福建省、福州市之冠,成为全国有名的养鳗第一大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