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传统淡水养殖贝类。俗称蟟蛘、留仔、沙蜊。壳金黄色者为上品,多栖息底质泥沙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5~8月为生殖旺季。河蚬味鲜肉美,可鲜销或加工。民间还常炖煮熬汤治疗肝炎黄疸。
闽江大樟溪口至马尾段是全市河蚬主产区,已有400余年管养历史。由于闽江泥沙的长期流动淤积,以及部分河段水域污染,使自然水域河蚬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般年产河蚬仅百余吨。30年代起,闽侯县城门、盖山、尚干等河蚬主产区开始在河滩投石插竹建造蚬埕,以提高河蚬产量。随后,逐步开始人工移植蚬苗,由自然水域管养转变为人工养殖。
50年代,福州市有蚬埕近0.5万亩,产蚬近百吨(按当时统计口径,河蚬以10吨折1吨计算产量,下同)。60~70年代,福州市养蚬1万余亩,产量约0.1万吨。80年代末,福州市养蚬近2万亩,产蚬近0.2万吨。1994年福州市养蚬面积达2.1万亩,产量达0.3万吨。2000年福州市养蚬面积增至2.5万亩,产量约2万吨。(1996年起,统计口径恢复按实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