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乐(1901~1969年),字觉民,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民国9年(1920年),赴美留学。民国15年,获康乃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18年,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不久,返北京任师范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崇乐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生物防治上,与他人合译《斗争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法》及《提高赤眼蜂防除农作物害虫效率的方法》,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民国24年,赴欧、美考察生物防治。民国26年回国,任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教授兼昆虫组主任。随着学校迁到西南昆明,积极收集生物标本资料,并将紫胶虫列入重点研究项目,奠定了中国紫胶虫研究的基础。其间,完成《中国胡蜂的研究》与《中国瓢虫的分布和寄生的研究》。还撰写《中国烟草的尼古丁含量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平,崇乐任昆虫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6年,赴美收集文献资料。翌年,北京解放的消息使他振奋,遂放弃留美优厚的待遇,回国到清华大学任原职,同时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兼昆虫系主任、昆虫研究所所长。195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兼任林业部紫胶虫研究所顾问,完成《华北害虫调查初步报告》。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还担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昆虫学报》总编辑、昆虫学中文命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会特别委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并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民盟北京市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崇乐受到迫害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