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叔群(1902~1970年),字子牧,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村人。民国4年(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民国12年,选为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就读,取得植物病理学博士、森林学硕士两个学位。民国17年回国,发表《中国早期林业史》,先后被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聘为一级教授。叔群致力于水稻、小麦病害的研究,发表《半边莲的丝核菌病》、《棉病之初步研究》等多篇论文。民国21年,被聘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华文教基金董事会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民国23年,发表《中国棉作物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法》。民国26年,任林业实验研究所副所长。翌年,发表《中国经济作物之病害》、《今日中国的林业问题》,出版英文专著《中国高等真菌》。民国30年,叔群不当国民政府林业部副部长,而把全家搬到甘肃卓尼原始林区去,提出有关生态平衡的理论,建立有利于农林牧业生产的生态系统。翌年秋,绘制出中国较早的林型图,并设计兰州南北山干旱地区“水平沟”造林方案。民国35年,叔群回到国立中央研究院任研究员,创设森林生态研究室,继续从事真菌研究,并兼《植物学汇报》编委,发表《我国天然林管理法研究》、《甘肃的造林与管理》等论著。民国37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发表《西藏东部高原的森林地理》、《中国森林地理概要》等多篇论著。民国38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赴东北解放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编写出一套近20本的林科大学教材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教育长、副院长。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翌年,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委员。1955年,调任中国科学院一级研究员、生物学地学部委员、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真菌研究室主任。同年,出席第四届国际林业会议,任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后赴匈牙利访问。1956年9月,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叔群参加制订全国科学规划会议,负责林业及微生物学规划的部分工作。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再次参加制订全国科学规划的会议。1963年,在广州创建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室,出版专著《中国的真菌》。叔群在真菌分类上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种,均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被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学辞典》。196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初,完成40万字的真菌专著《蘑菇谱》。“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其弟邓拓株连,被迫害致死。1978年,中国科学院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