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哲
2016-08-2605-29-43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张钰哲(1902~1986年),闽县(今闽侯)人,生于福州市区芙蓉弄。民国8年(1919年),入北京清华学堂。民国12年,公费出国留学,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天文。民国15年毕业,次年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到美国叶凯士天文台工作。民国17年冬,发现一颗新的小行星,被编为第1125号。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按惯例由发现者命名,钰哲将它取名“中华”,以表爱国之心。民国18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应聘为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抗日战争爆发,研究所与紫金山天文台内迁昆明,钰哲参与创建新台的规划设计。次年秋,云南天文台建成,成为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民国30年,钰哲出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组织中国首次在甘肃观测日全食、在昆明观测系列“造父变星”活动。民国34年,迁所南京,率众修复紫金山天文台。次年,应邀再度赴美,到叶凯士天文台从事研究,又发现一颗新变星。民国37年3月,回到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57年初,应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探研地球的赤道隆起和高层大气阻力对人造卫星轨道的摄动影响,发表《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问题》论文。1958年起,对近20颗较明亮的小行星的光变周期作了测定,研究其自转轴的空间指向。30多年来,钰哲对小行星进行6000多次的观测,发现几百颗星历表上未有编号的小行星,以及以“紫金山”命名的3颗新彗星,发表20多篇论文。1978年8月,为表彰钰哲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国际小行星通报》宣布将美国天文台发现的第2051号小行星定名为“张”(CHANG),此为中国获此殊荣第一人。钰哲历任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研究员、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天文学科组组长。著有《天文学论丛》、《小行星漫谈》、《行星物理》、《太阳系》、《变化小行星的光电测光》、《造父变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轨道的演化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等,还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天问》等书。钰哲爱好诗画、书法、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