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璋
2016-08-2909-55-57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唐仲璋(1905~1993年),侯官县(今闽侯县)垚沙人。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建协和学院生物系。民国20年(1931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到福建省理工中学任教,兼省立科学馆实验员,探索猫中耳寄生线虫新种,命名为“中耳比翼线虫”。民国26年,考取北平协和医学院寄生虫学系研究生。抗日战争爆发,返闽担任福建医学院讲师、福建省科学馆馆员,边教学边研究寄生虫。不久,到协和医学院生物系任教,到处调查福建肺吸虫病原。民国29年,完成《福建二型肺吸虫病原的比较研究》学术报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翌年,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并任福建省研究院动植物所研究员。民国37年赴美留学,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造。次年,获硕士学位,年底回国。1950年起,任福州大学和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后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寄生虫研究室主任,开展钩虫病、丝虫病、稻田皮炎、华支睾吸虫病、牛羊胰吸虫病研究。195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调至厦门大学重新组建寄生虫研究室;1978年,担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因牛羊胰脏吸虫研究出色,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1980年,仲璋对牛羊双腔吸虫生物和日本血吸虫异位的研究均受到表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几十年来,仲璋致力于人体、家畜、鱼类等重要寄生虫(吸虫、虫条虫、线虫等)研究,特别是危害性较大的蠕虫病的生物学和流行学研究,奠定中国防止蠕虫病的科学基础。有《福建鼠类寄生虫蠕虫调查》、《论福建省之寄生虫病及病源动物之生态与分布》、《中国裂体科血吸虫和稻田皮肤疹》、《中国牛羊双腔类吸虫病》、《中国鲫吸虫生活史及区系分布的研究》等主要科研论文76篇、专著1部。1990年,获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仲璋还是中国动物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其女崇惕于1991年也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父女同科、同为学部委员,成为科技界佳话。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