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循正(1909~1973年),字心恒,先世自江西入闽,遂为福州人。民国13年(1924年),考入英华书院。民国15年初,考入福建协和学院。同年夏,入北京清华大学政治系。毕业后,考入该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专攻中国近代史,毕业论文《中法越南关系始末》为学术界所推崇。民国23年,以庚子赔款资送法国留学。次年冬,去德国,边研究蒙古史,边学习波斯文、意大利文和德文。民国25年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历史系,讲授蒙古史,先后发表《元史拉施特集蒙古帝室世系所记世祖后妃考》、《有明初叶与帖木耳帝国之关系》等论文。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撰有《元代文学与社会》、《蒙古的名胜和渊源》等论文。受大英文化委员会的邀请,于民国34年9月赴英国讲学,任牛津大学访问教授,后到比利时作中国学术文化交流。次年冬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讲授《中国近代史》。1950年,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受聘为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担任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1954年,发表《辛亥革命前五十年间外国侵略者和中国买办军阀官僚势力的关系》等有影响的论文。翌年,主持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的审定工作;担任《中国历史概要》近代部分编撰工作。还两次参加中蒙苏三国学者联合编写多卷本《蒙古史》的国际会议,撰写《成吉思汗生年问题》、《〈中国伊朗编〉中文译本序》,以及《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关系的问题》等有影响的论文。“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后经周恩来安排,与一些历史学家参与中华书局主持的《二十四史》标点工作。逝后,遗作汇编为《邵循正历史论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