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孔湘(1910~1985年),侯官县(今闽侯县)南屿窗厦人。民国12年(1923年)起,在福州格致初级中学和厦门集美高级中学读书。后入福建协和大学,于民国23年毕业。民国25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亚历根尼大学、康乃尔大学研究院深造。民国30年,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加州大学任副研究员。回国后,历任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金陵大学和岭南大学教授。民国36年,创建岭南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1952年,任华南农学院植保系主任,后任广东省柑桔黄龙病研究组组长,到粤、赣、闽三省有柑桔黄龙病的20多个县柑桔产地调查考察。1956年,发表《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Ⅰ.病害调查》和《柑桔黄梢(黄龙)病研究Ⅱ.病原的探讨》,在世界上首次论证黄龙病的传染性,澄清学术界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1966年,国际柑桔病毒学家组织(IOCV)专函邀请孔湘去意大利参加该组织召开的第四届学术会议。1973年,提出“柑桔无病虫栽培”的设想,并于1976年成功育出国内第一批既无黄龙病、溃疡病、疮痂病,也无红蜘蛛、锈蜘蛛和介壳虫类的“无病虫”苗木1.6万株。1982年,出版专著《柑桔无病虫栽培》。运用“隔离、消毒、防疫”的综合性措施培育无病苗木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80年代末,该项技术与福建省农科院柯冲教授所主持的系列研究成果合并,组成更为完整的育苗体系,即运用“隔离、消毒、防疫”综合性措施培育柑桔无病良种苗木体系,在国际上具有领先水平。该项研究成果,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孔湘历任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人民代表,民盟广东省委常委、顾问,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和广东分会顾问、全国柑桔黄梢病及其他病毒类病害防治研究协作组顾问等职务。为表彰孔湘生前对柑桔黄龙病研究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柑桔病毒学家组织(IOCV)把1995年在福州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柑桔病毒学会议作为纪念林孔湘的会议,大会一致决定把“黄龙病”(Huanglongbing)定为国际统一使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