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0月4日至12月26日,福建省博物馆陈存洗、陈龙在昙石山组织第七次考古发掘,开探方4个,揭露面积90平方米,发现陶窑5座、灰坑4个、墓葬3座。第七次发掘的5座陶窑,“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窑址十分相近,反映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统一性”。并且正式提出“以几何印纹陶为主的昙石山遗址上层的文化性质,当不属新石器时代文化范畴。……应是这一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
第七次发掘,选有两个发掘点:一个位于遗址西北称为西点,开探方两个。这里是小山岗的顶部,位于遗址的边缘,文化层很薄;另一个点在遗址的东南,称为东点,开探方两个。这里的文化层堆积较厚,有三个不同文化堆积层。下面列一东壁地层剖面:
第一层表土,厚0.2—0.25米。
第二层宋代以后扰乱层,厚0.3—1.5米。土呈浅灰、深灰两种颜色,质松,夹杂零碎蛤蜊壳。出土物除少量石器和早期陶片外,还有宋、元时期的影青瓷片、黑釉瓷片以及白瓷片等。
第三层厚0.2—0.4米,灰褐色土,质较坚硬,夹有零星蛤蜊壳。出土遗物都是陶片,有新石器时代的泥质灰陶、黑陶、橙黄隐陶和夹砂组红陶片,还有几何纹的彩陶片、印纹硬陶片等。印纹硬陶的纹饰有方格纹、篮纹、回纹、云雷纹、刻划的复线回纹、席纹等。此外,还有三片和釉陶片。
第四层厚0.15—0.8米。蛤蜊壳堆积层,其中虽夹杂少量的灰褐色细泥土,但已和蛤蜊壳胶结在一起,质地坚硬。在本层的底部,离地表层1.05—1.8米的坡形地段上,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窑基5座。出土遗物除石锛、牡蛎壳制成的工具外,以陶片最多,有泥质黑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还有大量的泥质橙黄陶片。
第五层厚0.1—0.4米,红褐色土,含大量粗砂粒。在底部,有一层薄薄的蛤蜊壳堆积,其下压着一条灰沟。出土物均为陶片,以夹砂红陶为最多,泥质灰陶次之,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较少。还有少量细砂红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