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前后经过八次考古发掘,除灰坑、陶窑、壕沟外,主要是发掘60余座墓葬,并没有发现居住遗址。欧潭生研究员称:严格地说,昙石山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判断墓葬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和随葬陶器的类型分期。
一、墓葬叠压关系
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考古遗址厅内,现场保留着第140座、第137座、第126座葬三叠层和第131座、第131—1座墓的二层,为墓葬和随葬陶器的年代早晚提供确凿的地层关系。在山顶奴隶殉葬坑男奴D下压着一个圆形灰坑,出土的陶釜、陶杯、石锛年代较早,而女奴A随葬的硬陶罐和殉狗坑内随葬的席纹硬陶罐、绿釉原始瓷罐、瓷豆属于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
二、墓葬陶器分期
昙石山陶器可分为五期:
(一)一期陶器
三叠层中的第137座、第140座墓归入本期,殉葬男奴D下灰坑也归入该期。其陶器特征为夹砂泥质红陶釜,矮领束颈,圆折腹较深,出现折腹凸棱、圜底,通体粗绳纹;泥质灰陶簋豆不分,子母口、圆腹,圈足只有两孔;泥质灰陶壶多口矮领,矮圈足;泥质灰陶斜直口杯,小折腹靠下是其显著特征;泥质灰陶碗口径较小、腹较深。
(二)二期陶器
二叠层中的第131—1座墓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第1座墓,出土18件陶釜,夹砂泥质黄褐陶为主,分哆口和平沿两种,腹变浅、口沿变宽、折腹凸棱明显、绳纹变细、圜底;泥质灰陶簋豆难分,只是簋腹较深、豆盘较浅,大圈足上有两孔或者四孔;泥质黄陶和灰陶壶为球状腹、高领、粗绳纹;泥质斜直口矮折腹杯无变化;泥质灰陶碗变大,直口较薄,腹饰细绳纹和双凸棱。
(三)三期陶器
二叠层中的第131座夫妻合葬墓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夹砂红黄陶釜分直口和哆口,口沿较宽、直口釜绳纹较细、哆口釜绳纹较粗、圜底;泥质灰陶簋出土10件、泥质黄陶簋1件,宽沿、深腹,折腹凸棱明显并出现附加堆纹;泥质灰陶壶为高领喇叭口,矮圈足,折腹上也有附加堆纹;泥质灰陶豆分矮圈足、敛口和高圈足、哆口两种,与陶簋已经有明显区别;陶杯出现泥质黄陶直筒杯和泥质灰陶带把杯两种,直筒杯口薄如蛋壳;陶碗已被陶簋所代替。
(四)四期陶器
以三叠层最上面的第126座墓为代表。其陶器特征为夹砂红黄陶釜,宽沿哆口,折腹凸棱明显,上腹饰交叉篮纹、下腹饰细绳纹、圜底;泥质灰陶簋,宽沿、深腹,折腹处有两道凸纹、下腹有一道弦纹,圈足有四孔;泥质灰陶壶的喇叭口加长、圈足加高,折腹处有两道凸弦纹,圈足上也有四孔;泥质灰陶豆圈足加高、豆盘变浅;带把泥质灰陶杯圈足加高,并出现10个小镂孔。陶碗也被陶簋代替。
(五)五期陶器
以山顶奴隶殉葬坑女奴A随葬的一件陶罐和殉狗坑、祭祀台印纹硬陶罐、绿釉原始瓷罐、瓷豆为代表。印纹硬陶罐大小各1个,夹砂泥质灰色硬陶,哆口口沿上有四道弦纹,束颈较矮,鼓腹凹底,肩部以下拍印席纹,大的通高31.4厘米,腹径31.8厘米。四件由大到小的浅盘、矮圈足、绿釉原始瓷豆与安徽屯溪等地西周墓出土的原始瓷豆极其相似。原始瓷罐的釉滴不匀,显示出原始性。女奴A随葬的泥质灰陶罐,直口较薄、双折腹、小圈足,器表施黑色陶衣,与殉狗坑陶瓷器应属同一时期。
三、年代与族属
依据考古地层学中的叠压关系,排出的昙石山墓葬陶器分期,年代可靠。再根据器物类型学,找出的陶器演变规律和明显特征。昙石山八次考古发掘发现60余座墓,葬均按五期划分,对号入座。
昙石山陶器的三期第131座为夫妻合葬墓,男性仰身直肢,女性面向男方侧身屈肢葬,是典型的原始社会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墓葬,距今4000多年。昙石山陶器二期第131—1座墓是紧挨在第131座墓之下的墓葬,年代早些。昙石山一期陶器的第137座、第140座墓紧挨在第126座墓底下,年代早些。昙石山墓葬1—4期陶器均属昙石山文化,其最早年代距今约4500年。这批陶器中,陶釜、大圈足陶簋陶豆、球腹陶壶、直口杯和陶碗等,与湖北屈家岭文化和江西山背文化相似。昙石山四期陶器中大陶簋、高喇叭口陶壶、高圈足豆和镂孔圈足带把杯等,体现夏商之文明。而昙石山陶瓷器五期与安徽屯溪、江苏句容西周墓中原始瓷器相同,为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清楚表明,“闽”是作为西周王朝管理的方国、地域和族群的总称。闽方国或闽族要向周王朝进贡“闽隶百二十人”,负责掌畜、养鸟并守卫王宫。昙石山五期陶瓷器墓葬主人应属于先秦闽族,距今3000年左右。昙石山是先秦闽族的发源地,昙石山墓地叠压着4000年前父系氏族社会的昙石山文化与3000年前奴隶制社会的先秦闽族文化。
昙石山文化的陶器特征和分期在考古界有所争论,尚未定论。对昙石山墓葬陶器的分期,依据有明确叠压关系的墓葬,区分年代。再根据陶器类型学,找出昙石山1—4期陶器的特征和演变规律:①釜由矮领、深腹、粗绳纹演变为宽沿、浅腹、细绳纹。②一期簋豆不分,二期簋豆难分,三期簋代替碗,四期大量用簋。③二期出现大圈足豆,三、四期出现高圈足镂孔豆。④斜直口矮折腹杯是一、二期昙石山文化显著特征,三、四期出现直筒杯和带把镂孔高圈足杯。⑤一、二期有碗,三、四期碗被簋代替。⑥大圈足豆在湖北屈家岭文化,被称为圈足盘,三期凹底釜演变成五期的凹底罐。昙石山一期所列陶器不全,也不一定是最早的。尚有60余座没有直接叠压关系的墓葬,将根据其出土地层和陶器类型分别列入1—4期。件数不多的陶鼎和彩陶属于哪一期,石斧、石锛、石凿以及陶纺轱等怎样分期,都有待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