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老店之手艺篇—纺织业
2016-09-0110-31-13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近代,由于西方列强洋布、洋纱及纺织品充斥国内城乡市场,对福州影响也很大。福州纺织业历史悠久,长期是家庭手工业生产。自纺自织,有的只纺织物织布,有的有织布无纺纱,沿用落后的工具设备(纺纱机、牵纱机、织布机全是向鳌峰坊木机厂购买的木制机)。生产过程从洗纱、染纱、浆纱、纺纱、牵纱到织布全是手工操作。为了提高效率,也有小的改革,即将梭槽工具由原来手掷梭改为拉索活动控制梭。生产品种有土布、罗帐布、围裙布、粉巾布(妇女用)兴化巾等。西方国家以 出口的“三洋”(纱、布、机器)取代本地“三土”,破坏国内的纺织手工业经济。20世纪40年代,福州市纺织业缓慢发展,双杭地区刘天记、华通纱布行等在隆平路设土布推销处。华通行经理龚忠贞专设仁丰号土布推销处,对资金不足的关系户采取“发纱收布”、“棉纱折包供应”等办法。土布交易兴旺,促进隆平路土布交易市场的形成。闽侯县的尚干、南港和江口的一批纺织户,在上杭路、隆平路一带设织布局。侨属张荣财兄弟开设在上杭路的织布手工作坊规模很大。纺织商林希正等获利后,积极提高产品质量,采用上海纱为经线、福州土纱为纬线,生产各种布匹,有克士美、派力司、柳条布、厂布、中山布、爱国布、橡皮呢、府绸、格子布、线罗等。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台湾被日本占据,而日产花样布、化纤布、人造丝(易被蟑螂咬)等对人体有害,故台湾人喜爱国产布,就大批销往台湾。江口有的农机户移业台湾发展纺织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荣财(曾任台江区侨联副主席、侨联蓄电池厂厂长)、林希正等组织纺织生产合作社,后改为福州第三织布厂。

上杭路织布店户数较多。有一家织布店专织宽腰带,且在帆布纹带中段织数个双层口袋,供存放钱票、单据、契约等,不易失落与失窃,产品很畅销。后因服饰变化,这种宽腰织带也被淘汰。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