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2016-09-0204-59-26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晦翁、云谷老人、沧洲病叟,晚号遁翁。祖 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县。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秋,朱熹“贯建阳籍”,举建州乡贡。次年,成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授左 迪功郎,后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开始,四度从学李侗,以儒学为本。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八月,应诏上封事,提出改革纲要, 强调金虏不可和。乾道三年(1167年)八月,赴湖南潭州访张栻,研讨《中庸》与太极义理。翌年四月,崇安水灾,朱熹上书县府告急,获常平仓米600石贷 赈。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创建崇安五夫里社仓。淳熙二年(1175年)春,吕祖谦访朱熹,研讨周、程、张之书,合编《近思录》。四月,朱熹送吕祖 谦到江西信州,与陆九渊、陆九龄相会研讨。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朱熹知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亲定书院学规。提出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处 事、接物之要,被全国各地书院和学校普遍采用。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朱熹得授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八月,改授提举两浙东路,督办各地救灾事 宜。淳熙十年(1183年)四月,在武夷山五曲兴建武夷精舍,四方士子来求学者甚众。十一月,到福州,与知州赵汝愚同游乌石山,讲学于山麓石室。翌年,到 鼓山拜谒元嗣,并题刻于石门岩壁,表达对赵汝愚怀念之情。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光宗即位,朱熹上内修政事外攘夷狄封事10条。八月,任江南东路 转运副使;十一月,改知漳州。赵汝愚再度知福州后,登鼓山见到朱熹题刻,非常感动,在旁题刻一诗。后来,朱熹再游鼓山,取赵诗意,题刻“天风海涛”四字于 鼓山山顶,字径尺余,笔势苍劲,成为朱熹书法代表作。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室定居建阳考亭。翌年,知潭州,绍熙五年(1194年)五月,修复、 整顿岳麓书院。同年七月,宁宗即位,以赵汝愚荐,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后宁宗以韩侂胄为心腹,罢朱熹经筵,除宫观。十一月,朱熹返建阳考亭,十二月,筑 竹林精舍,从学者达数百人。庆元元年(1195年),以疾乞休。十二月,诏依旧秘阁修撰,提举南京鸿庆宫。翌年,朝廷严申“伪学”之禁,诏朱熹落职罢祠, 朱熹却照常讲学、著述。庆元三年(1197年)著《韩文考异》,翌年,著《书集传》数篇,庆元五年(1199年)著《楚辞集注》。其间,朱熹避迹无定所, 除闽北各地外,还到古田、长乐、连江、闽清、闽县等地讲学。翌年三月病重,卒前仍坚持修改《大学》和《楚辞》注解,为门生说书答疑。生平著作宏富,经、 史、子、集四部著作共有126种(一说140余种)。其中,以《四书集注》为其力作,元、明、清时代,成为科举应试标准教材,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主导地 位达700余年。嘉泰二年(1202年)二月,令弛“伪学”之禁。嘉定二年(1209年),宁宗赐朱熹谥“文”,人称朱文公。宝庆三年(1227年)特赠 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二年(1229年)改封徽国公。淳祐元年(1241年),诏祀于孔子庙。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