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2016-09-1309-09-20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3.jpg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华南女院教学楼.jpg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胜利楼.jpg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原名“彭氏楼”现更名为“胜利楼”

建国前,中国共有十四所教会大学,分别是: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湘雅医科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协和大学。虽然数量不多,但起点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因为它在体制、机构、计划、课程、方法乃至规章制度诸多方面,更为直接地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从而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颇为深刻的影响,福州有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协和大学。

1908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预科成立,选举程吕底亚女士(Miss Lydia Trimble)为校长。学院预科先租赁福州仓前山倪厝弄的一处房子为宿舍。

1911年12月,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在仓前山新校地址奠基,由Mr.Fred H·Trimble负责。为纪念J·D·Payne所捐的经费先建造的一座办公楼,将其命名为彭氏楼。尔后,妇女外国布道会哥伦比亚河分会为纪念前任分会主席Mrs.Laura granston也捐了一万美元建造一座宿舍楼,被命名为谷氏楼。

1914年,还得到Mary.Kester捐了八千美元。Dr.J·B·Trimble抵押了他的田地将价款四千美元也捐献给华南,使谷氏楼的基建工作能如期完成。当年秋华南学院迁入新址后便着手招收本科生。

1916年,共有五名本科生在华南学院完成二年学习课程后,转到美国、加拿大、上海等院校继续完成本科学业。

1917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开始创办四年制本科专业,先办教育。1921年,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因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在学生及校友中发起募捐建楼运动,共收到捐款国币二万元,超过了预定的金额。为纪念程吕底亚女士,将该楼命名为程氏楼。

1938年6月21日,因抗日战争,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内迁南平。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楼失火,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彭氏楼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学院迁回福州的任务。中国教会学校联合理事会拨五万美元给华南学院重建彭氏楼。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4月,福建协和大学由福建省人民政府接收,将它并入位于福州仓山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统称为福州大学。福建协和大学校区内设福州大学农学院,1952年,厦门大学农学院并入福州大学农学院,统称为福建农学院。1953年,福州大学改名为福建师范学院。后来,福建师范学院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

今日的福州上山路8号福建师范大学校部里坐西朝东矗立着三座西式建筑与中式歇山顶结合的砖石结构的大楼,它就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旧址占地面积二千八百平方米,中间一座叫“胜利楼”,南边一座叫“民主楼”,北边一座叫“和平楼”。这三座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807年),抗日战争时期遭焚毁。后来,修复时木地板改为混凝土结构,楼名由“彭氏楼”、 “谷氏楼”、 “程氏楼”分别改名为“胜利楼”、“民主楼”、“和平楼”。

2006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旧址被仓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