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田黄石的鉴别
鉴别田黄石可以从外表裹皮、肌质纹理、品类、色相、格裂形态、比重、形状等方面鉴别。
田黄石外表裹皮 田黄原石外表常有皮层包裹,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皮色有黑、有黄、有白;有单层皮、有双层皮、有三层皮。除部分三层皮外,置灯光下皆能通透,可洞察肌理色质。
田黄的皮质比其他掘性石的皮质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则刀感畅而微沉,粉粒细匀。单层皮的田黄石,皮色纯如牙黄,质极纯优,称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的,质微硬结,色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的,质亦优;皮色灰白浅淡的,色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石或杂田石。原“青芝田”老板陈显灿先生说:“田黄的皮与色,跟土质有关。铁头岭至溪坂一带,土质黝黑,多出乌鸦皮田,黑皮而黄心;溪坂的另一边,即溪坂屋附近多出白皮黄心的银裹金田石,黄、白两色分隔显明;溪坂转上另一边,多出黄皮黄心之田石;及至‘其友屋’(指寿山村石农黄其友,其住房即在中坂桥旁),则常出乌鸦皮黄心之田石,但没有溪坂所出的乌鸦皮田石通灵。”由于田黄原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加上田土砂层酸咸度的变化,故也时见田黄乌鸦皮在外、黄皮其中、白皮其内的;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裹有3层皮的田黄石。有时乌鸦皮之内有一层薄黄皮,或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此类2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一面为乌鸦皮;也有一面是乌鸦皮,而另一面又是黄色皮;甚至一部分乌鸦皮,一部分为黄色皮或白皮的。此类质地多为一般性的田黄石。更有黑、灰、黄、绿各色皮相间在一起的杂田石,质多粗硬。含多层石皮的田黄石,皮虽不透明,难於察看,而往往肌理色质极佳。田黄石的表皮和肌理多不具同样的颜色,而是愈往里则色愈淡。表里的石色变化明显。但“掘性高山石”和“掘性都成坑石”表里石色变化不明显。“善伯洞石”“黄冻石”等没有表皮,更容易与田黄石区别。
田黄石肌理 田黄石的肌理,基本上皆隐有细萝卜纹,且疏密罗列极其有致,条理绵密而不乱,若新出萝卜,鲜剖柑瓤。田黄石的肌质愈细腻,色泽愈浅、愈透明,其萝卜纹也愈明显。故白田石的萝卜纹,往往最为好看。也有一种田黄石,萝卜纹极隐、极细、极不显眼,色质亦很纯优,为最凝灵的田黄石之一。“掘性坑头石”肌理有白点晕起、萝卜纹与棉花团状。“连江黄石”的肌理为条条直纹。“鹿目格石”、“牛蛋黄石”等肌理都没有萝卜纹。“善伯洞石”的肌理含有金属细砂点。这些都与田黄石有明显区别。
田黄石手感 细结凝腻温润是田黄石的重要特征。各色田黄石细洁有余,即使是白田黄石或黑田黄石也细洁有余,灯下透照,石心皆泛黄红之光,宝气灿烂。次为“温”,虽寒冬腊月,亦感温存有情,入手可亲。田黄石,手感脂润,常年不上油,亦不燥不变,一经摩挲便觉油光欲滴。又田黄石与他石相比,质地细腻而凝嫩。故田黄石有“细、洁、润、腻、温、凝”六德之说。“掘性高山石”质松。“掘性都成坑石”质欠温润。“芦荫石”质地燥。皆与田黄石有区别。
田黄石色相 若灯下难以辨识田黄石本色,可置於日光下观察。田黄石的颜色,鲜而不俗,稳而不浊,不浮不沉。常见的田黄石所含的主要色素及色彩纯度、浓度和田黄石肌质的通灵度见下表。
田黄石的色素色彩肌质情况表
田黄石色类 | 色度 | 所含主要色素主+次+其它 | 色彩纯度 | 肌质通灵度 | 品 级 |
橘皮红 | 浓 | 深红+黄 | 高 | 灵、纯 | 极品 |
煨 红 | 浓 | 枣红+黄 | 高 | 半通灵 | 上品 |
橘皮黄 | 微浓 | 黄+深红 | 高 | 灵、纯 | 上品 |
黄金黄 | 中 | 朱+黄 | 高 | 灵、纯 | 正品 |
枇杷黄 | 中 | 黄+赭红 | 中上 | 灵 | 正品 |
银裹金黄 | 中 | 黄金黄+粉黄 | 中上 | 灵 | 正品 |
桂花黄 | 淡 | 枇杷黄+粉黄 | 中下 | 半通灵 | 中 |
鸡油黄 | 清 | 枇杷黄+牙黄 | 高 | 灵度强 | 中 |
熟栗黄 | 暗 | 褐红+黄 | 中下 | 半通灵 | 中下 |
糖粿黄 | 沉 | 熟栗黄+褐黄 | 低 | 微通灵 | 下 |
肥皂黄 | 浊 | 糖粿黄+粉黄 | 低 | 灵度弱 | 下 |
番薯黄 | 浊 | 黄金黄+粉黄 | 低 | 微通灵 | 下 |
所谓银裹金,其实有两种类型:一种介于白田黄石、黄田黄石之间,外表具白田黄石肌肤,内心近似黄金黄田黄石之质。白田黄石多数带有黄心。黄心多的,即属银裹金;另一种为白皮之田黄石。传说有一种“金裹银”田黄石,极为罕见。“绿田”石,世有传闻,迄今未见。一块田黄石的内外色泽也非一成不变。除白田黄石以外,大都是外浓而内渐淡。尤其是大而宽厚的田黄石,内外一色的极少。只有形较薄、体积小的,方能内外接近一色。
田黄石的格裂形态 所谓“无格不成田”,是指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裂格的颜色和形状又与众不同。
田黄石交叉格多,如龟裂,坑头田黄石、碓下田黄石等居多。格线挺直而利落的,坑头田黄石等最常见。田黄石深藏肌理内的暗格较多,格粗大而深长的,石性多软,诸如白田黄石等及上坂的田黄石。格纹若断若续、蜿蜒而长的田黄石,质较松嫩,时见之于上坂。格斜浅而短小的,质凝而嫩,中坂的居多,上、下坂的田黄石也常见。
田里掘的田黄石纹格,多显褐黄或赭黄色。无皮的田黄石,纹格浓重。黑皮田黄石与白皮田黄石还常见其皮随格侵入,以致雕制时难以掩饰。
田黄石比重 田黄石的比重,是指田黄石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在4℃时的重量之比,其比重约在2.53~2.9之间。大部分的碓下田黄石、下坂田黄石、坑头田黄石都比硬田石比重稍小。中坂田黄石比重稍轻。上坂田黄石接近中坂田黄石,但更轻。掘性高山石比上坂田黄石又要轻得多。
田黄石的比重与其他宝石、矿物的比重都取决于其化学成分与内部的结构状态。结构越紧密,比重则越大。此外生成环境也与比重大有关联。据有关科学测定,岩浆早期形成的无水矿物就比晚期含水的矿物比重大。原生矿物一般比次生矿物比重大。因此,比重不仅具有鉴别意义,同时也可作为其生成环境的旁证或辅助依据。
计算比重时,可采用各种简易的方法,如“天平法”:将石件拴在细线上,先在空气中称重(W),然后挂在天平的秤盘上,没入盛水的烧瓶中再称重(W’),那么,W-W’即是石件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水在4℃时)。
比重=W/W-W’
大部分上坂田黄石、坑头田黄石、白田黄石及色彩浅淡的田黄石,比重一般多在2.53~2.6之间。
中坂所产质优、色好的田黄石,比重约在2.6~2.65之间。
下坂田黄石的比重,一般在2.65~2.7左右。
黑田石的比重约在2.6~2.65之间。
硬田石的比重大多在2.75以上。
其中比重在2.6~2.65之间的田黄石,占田黄石总数的绝大部分。
田黄石形状 田黄石一般都保留其天然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坂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时有棱角。因为这里接近源头,少有滚动的机会。此外个别田黄石埋在地下,因地壳运动而裂碎,产生棱角。若认真寻觅,则在附近尚可找到其他裂碎、有棱角的小田黄石。
二、水坑冻石与山坑冻石的识别
按地理矿脉,水坑石的产地与山坑石中高山石的产地,同属于一个矿脉,因此所生成的冻石都具有质地晶莹、石性纯洁、色泽娇艳等特点。但由于生成矿石后的后天环境不同,又有所区别。一般来说水坑冻石长期得到水的浸润,石质更结,石性更细,纹理更为隐密,色泽更为清澈;反之,高山的山坑冻石,石质则松,石性则粗,纹理则现,色泽则浊。如水坑的水晶冻石,性结地清且纹理细密;而山坑的水晶冻石则性松软,石体里混杂白色团,纹理粗糙显露。
水坑黄冻石明亮而通灵;山坑黄冻石多深浅变幻,含土黄色筋络。
水坑牛角冻石质坚色通明;山坑牛角冻石色多灰黑,未经油浸难于透明。
水坑天蓝冻石色清淡。山坑天蓝冻石常呈蓝灰色调。
水坑桃花冻石明如玻璃,红点细小,分布均匀;山坑桃花冻石质地不纯,红点时聚时散,甚至结成团块。
山坑太极头冻石比之水坑冻石欠温润。
山坑都成坑冻石质地比水坑冻石更为坚实,但凝腻终不可及。
三、田黄石的防伪辨识
由于田黄石的质佳价昂,市贾石商有以他石做成假田黄石的。欲行辨识,须揭露其假冒的方法。
将白高山冻石放在藤黄水中,浸泡十多天,藤黄水的颜色就渗入石肤之中。或把白高山冻石放入藤黄水中用文火煮约十多个小时,藤黄水的颜色也会渗入石中。侵入的藤黄色加上白高山冻石本身的内在自然纹丝,酷似田黄石色泽。但色浮偏暗,无腻凝的脂肪感,质地松,不及田黄石,可予以区别。
把白色半透明的荔枝冻石,用化学色剂上色,凭着荔枝冻石本身就有水晶般的晶莹,竟也酷肖田黄石。但此假冒石材品粗,大多方正,尺寸大而份量重。同时尽管着色逼真,但腻感不足,又往往着色不匀,有白一块、黄一块的痕迹。此外荔枝冻石的内在花纹和田黄石的萝卜纹不一样,认真鉴别,可以防伪。
用黄色石粉、树脂为原料合成仿真田黄石。但该仿品一般都石质粗,在放大镜下观察,其表面虽打过光,却有粘稠的树脂感;进刀的感觉韧而爽脆,色泽无光,不透明,亦无萝卜纹;整体一色,无自然的色泽变化。
四、芙蓉石防伪辨识
以旧的湖广石印章(亦称粉石)冒充旧坑芙蓉石。因为旧的湖广石印章年久摩挲,表面自然产生一层厚厚的“色浆”层,其色与旧坑白芙蓉石相近。而且旧湖广石印章尽管石肤粗糙,然而其表面石肤为色浆所掩饰,也有与芙蓉石一样的光彩。但该石质软,只要在石章的边角处,用指甲轻轻一刮,即有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