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茉莉花
2016-10-1711-15-49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茉莉花是窨制茶叶的主要香料,明代从印度传入,晚清时“闽江两岸茉莉香”已远近闻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北京、天津茶商在福州大量窨制茉莉花茶,远销东北、华北一带。19世纪末,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设洋行,经营茶叶,远销欧、美和南洋各地。抗日战争期间,花茶生产下降,茉莉花生产趋于衰落。50年代,茉莉花生产发展较快,1954年达到2202亩,比1949年扩大了一倍,总产达到361.3吨,比1949年增加了近二倍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茉莉花园大多被砍除,1970年全区仅有54亩,栽种面积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低点。1982年后,全区茉莉花园迅速增加,1985年种植面积突破纪录,达到8648亩,1990年种植面积5349亩,单产、总产均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纪录,分别达到464公斤和2482吨。主要种植地有新店、盖山、亭江、城门、建新、鼓山等镇。茉莉花品种有单托、双托、大花茉莉(花素)3个。1994年全区栽种茉莉花5935亩,总产2445吨。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