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因城兴,城因茶靓。千百年来,福州这方水土和文化滋养着福州茉莉花茶,创造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春天的味道”的茶业传奇;福州茉莉花茶涵育富足着这方水土的生民,让这座城市成为西方人眼中“花与蜜的城市”。从福州茉莉花茶诞生之日起,茶与城,就在共生共荣的发展中相互成全着彼此。
一、花茶耀世
茉莉花自国外引入中国后,迅速在福州等中国南部地区落户。福州先民创造了茉莉花茶窨制传统工艺,实现了茉莉花茶的产品化生产。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发展到第一个鼎盛时期。福州开埠对于福州茉莉花茶热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福州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埠。近代,福州人才辈出,在国家特别是海军和对外交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加上开埠后西方时尚文化的传入,所以在福州流行的事物,总是很快被国人所效仿而在全国流行开来。清代,福建的鼻烟享有盛名,常有烟庄来闽采购。咸丰年间,北京著名的烟庄汪正大商号在福州长乐利用茉莉花熏制鼻烟,送到北京后,受到了皇亲贵族的追捧,一时生意兴隆。福州长乐茶商李大成来到北京,受到启发,将福州茉莉花茶送进皇宫。咸丰皇帝饮后十分喜爱,御赐黄马褂给李大成。慈禧太后对福州茉莉花茶也情有独钟。她最爱喝的茶就是福州所产的“茉莉双熏”,即把事先窨制的福州茉莉花茶,在饮用之前再用新鲜的福州茉莉花窨制一次。对芳香清幽、盈白如珠的茉莉花,慈禧太后也特别喜爱。她拍照时总是喜欢在头上佩戴几朵茉莉。出于对茉莉花的喜爱,慈禧规定“白茉莉,其最爱者。皇后与宫眷不得簪鲜花,但出于太后殊恩而赏之则可”(见清裕德菱《清宫禁二年记》)。因此,福州茉莉花茶很快成为皇家贡茶,从而身价倍增,声名远播,福州茉莉花茶热,成为当时高档消费品。福州因此迅速成为全国茉莉花茶的窨制中心和集散地,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及本地茶商纷纷在福州设厂,从安徽、浙江、福建绿茶产区调运“毛峰”、“旗枪”、“大方”、“碧螺春”、“龙井”及烘青、炒青绿茶到福州加工窨制茉莉花茶,运销华北、东北一带。福州成为全国茉莉花茶的加工中心。据不完全统计,1900—1931年,福州城内经营茉莉花茶生意的省内外茶商有80多家,除了开行、设庄、办厂,还结成了天津帮、平徽帮、茶庄帮等行帮88家。茉莉花的种植也由长乐扩大到福州郊区和闽侯一带。据统计,1900年,福州地产花茶1500吨,此后,每年都在500吨至1500吨之间。1928年增至6400吨。1928—1938年是福州花茶的全盛时期,每年约产5000吨以上,其中以1933年的7500吨为顶峰。
与此同时,来福州开洋行做茶叶生意的外国商人也纷至沓来,大量收购福州茉莉花茶,运销欧、美和南洋(东南亚)各地。咸丰十年(1860),福州茶叶出口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由于洋行经营茶叶逐年增多,咸丰十一年,福州泛船浦设立了闽海关(洋关),福州茶港很快就崛起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1859年,出口量4659万磅,超过上海、广州,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市场。19世纪末,福州茉莉花茶开始大量远销欧美、南洋各地。仅1910年经英商裕昌洋行运销俄、英的就有54吨。1914年以前,福州茉莉花茶年出口量在2500吨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927年,福州出口茉莉花茶420吨,1928年570吨,1937年达3570吨,为历史上福州茉莉花茶出口最高数量。
福州茉莉花茶带来滚滚财源。据记载,1936年,福州米价8元/担,而福州茉莉花平均价格为33.6元/担,而且民国时期水稻亩产量不及茉莉花茶亩产量。种植茉莉花的丰厚回报,让福州当地农民纷纷种植茉莉,福州的闽江两岸,闽侯、长乐等地出现了大规模茉莉花园。有着“冰糖甜味”的福州茉莉花茶在茶叶市场上备受推崇。1882年,台湾商人引种长乐的福州茉莉花,并开始窨制茉莉花茶。1884年,四川从福州引种茉莉花。1938年,福州的窨制技艺传到苏州。以后这些地区都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茉莉花产区,但论其鼻祖,则非福州莫属。
二、复兴发展
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福州的发展荣辱与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地区。福州茉莉花茶输入东北,必须要缴纳高额的关税。而台湾作为日本统治下的殖民地,可以较低的关税便进入东北。于是,福州茉莉花茶逐渐被排挤出东北地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销售市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北、华北、华东各省相继沦陷,福州口岸封锁,海运被阻隔,安徽和浙江的茶叶难以运到福州进行加工,福州茉莉花茶运销道路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苏州交通便利,许多福州茉莉花茶商到苏州窨制茉莉花茶,苏州因此成为茉莉花茶又一加工中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州茉莉花茶外销欧美的海路也完全被断绝,茶业销售市场大门从此被彻底关闭,福州茉莉花茶生产进一步萧条。1940—1945年,福州茶茶仅有少量生产。特别是1941年4—9月和1944年10月—1945年5月,福州两次沦陷,茉莉花茶的生产、运销都遭受到极大的打击,花园、茶园荒芜,茶行倒闭,花农和茶农被迫改种番薯等其他农作物以求糊口。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福州茉莉花茶生产一度回升,但因国民党挑起内战,解放战争爆发,又再度消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福州茉莉花茶产量仅有200吨左右,不到历史上最高水平的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福州茉莉花茶产业重获生机,同时建立了国营茶厂,并对私营茶商进行了改造。1956年,经营茶叶的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福州很快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加工企业“福州茶厂”,只用5年时间,就使福州茉莉花茶产量达到了建国初期的3倍以上,到6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已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改革开放前,中国出口的茉莉花茶100%为福州制造,成为知名的“中国春天的味道”。从60年代到80年代取消粮票为止,国营粮店凭证销售大米的价格长期都是0.124元一斤。而在1963年,品质上乘的福州茉莉花茶能够卖到72元一斤。福州茉莉花茶产业给福州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20世纪8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有10万亩茉莉花基地和1000多家企业,产量8万吨。1986年,福州市政府将茉莉花定为福州市花。
1986年,茶叶由国家专营商品转变为市场自由贸易商品,福州茉莉花茶的巨大市场影响力和丰厚的生产效益,吸引了众多福州人加入茶业生产和销售,生产和贸易欣欣向荣,福州茉莉花茶加工生产进入了第二次历史高峰期,而且是历史的巅峰时期。20世纪80、90年代,福州城郊的城门、建新一带茉莉花茶生产加工厂家剧增到300多家。茉莉花种植面积达3万多亩,茉莉花茶年加工量2万多吨,占全国茉莉花茶年加工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当时的年产值就达6个亿,产品销向全国各地。
在这次发展高峰期间,福州各茶厂的技术人员在原有的茉莉花茶品类中推陈出新,开发出符合不同群众口味的新品。其中“茉莉银钩”、“茉莉白毛猴”、“茉莉龙珠”和“牡丹绣球”等二三十个花色品种在省部级、国家、国际展会上获得金奖、银奖、名茶奖、优质奖等荣誉。这些新的花色品种的发展,使福州的花茶在全国市场乃至国际茶市上占尽风头。
市场的开放和丰厚的利润,让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福州,不断加快了城市化发展。闽江两岸、闽侯等传统的茉莉花种植园被大量征用,茉莉花茶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福州茉莉花茶生产效益不断下滑。同时,不少主要产茶区如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等,全面宣传推广当地茶类公共品牌,抢占茶叶消费市场,福州茉莉花茶一茶独大的局面逐渐演变为花茶、岩茶、乌龙茶等多茶并行,福州茉莉花茶的市场拓展受到强有力的挑战。
三、名动四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将蕴涵深厚民族文化,拥有地域优势的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做大做强,打造福州“世界级的城市名片”,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福州茉莉花茶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了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和2014年,福州市先后台出《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细则》、《福州市茉莉花茶保护规定》,从法律规层面规范扶持茉莉花茶产业发展。
2008年1月,国家工商总局对福州茉莉花茶核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针对茉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问题,2009年以来,福州市对新植茉莉花生产基地给予财政补贴,恢复和保护丘陵山地和部分平原地块用于种植茉莉花,保护茉莉花最适宜种植区域,取得了一定成效。2009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9年11月,农业部通过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福州茉莉花茶成为了首个同时获准核发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2010年,福建省颁布实施了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福州茉莉花茶》,进一步规范茉莉花茶生产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2009年以来,福州市年组织“福州茉莉花茶茶王賽”,评选了一批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和传承人。2014年8月,福州茉莉花茶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推动福州茉莉花茶加工技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在世界茶文化交流互动中,福州茉莉花茶的独特魅力也得到当今世界茶叶界的高度认可。2011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称号,2012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福州茉莉花茶“世界名茶”称号,2013年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被农业部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地域品牌的振兴为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与活动。福州茶厂、春伦、闽榕、满堂香等一批福州茉莉花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茉莉花茶附加值。春伦、闽榕、满堂香的产品成为中国驰名商标,春伦成为国家农产品(茶叶)加工研发分中心,闽榕成为国家农产品加工标范企业。2012年,春伦、满堂香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春伦、闽榕建立院士工作站。2014年,福州茉莉花茶生产企业已最低谷时期的20多家恢复增长到100多家,其中春伦、闽榕、满堂香公司位列中国茶企100强前20名。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福州市还积极整合行业企业力量,全面提高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福州茉莉花茶产业整理体竞争力的提升。在政府推动下,2009年,35家福州茉莉花茶企业联合成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推动福州茉莉花茶企业“抱团”发展。2010年,在泛船埔旧址,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隆重开街,再现160多年前福州茉莉花茶交易盛况。2011年,福州市又成立福州海峡花业交流协会,集聚企业力量,共同拓展福州茉莉花茶市场,振兴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聪明和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上海世博会”、“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闽茶中国行”、“闽茶世界行”等国内外茶叶盛会,开展了一系列福州茉莉花茶文化品牌推广活动,积极拓展福州茉莉花茶国内外市场。
文化品牌的复兴、企业的发展,带动了福州茉莉花茶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近年来,福州市内茉莉花种植面积、年产量、年产值呈农年递增态势。目前,福州辖区的茉莉花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辖射周边面积1.8万亩,闽江、乌龙江、马江、敖江、大樟溪等“四江一溪”沿岸形成了绿意盎然的茉莉花园生态走廊。闽清、罗源、永泰等7个高山县区的生态茶叶园区也已补步建成。2013年,福州茉莉花茶年产量1.1万吨,产值达20.2亿元,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在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福州茉莉花茶品牌价值已达到23.26亿元,位列全国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