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凌晨,有个祈年习俗。《八闽通志》:福州元日祈年,“五鼓后,郡人无贵贱贫富,皆严洁厅宇,陈酒果,焚楮巾,拜上下神祗,以祈灵贶。”这反映了祈年在民间风俗中重要的位置。所谓“拜上下神祗”,俗称“拜天地”,祈求新年盈门纳福。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祈年的仪式十分简朴,不事铺张,不倡厚礼。只要厅堂清洁干净,陈列酒和果品(包括福橘、花生、荸荠、瓜子、枣等)便可祀礼。福橘象征“新年大吉”,大有吉祥、吉利的含义,这是摆在重要的礼品位上。花生含有世世代代生子生孙、满门福气的意思。荸荠方言“梅梨”,“来”的谐音。瓜子含有瓜瓞绵延,衍生百子的意思。枣与“草”谐音,福能早来,早到。这些果品多是农家自产,城里人一般也能买得起,无多负担。所谓“焚楮巾”,指烧大元宝,即纸箔最大张的,有金和银的颜色区分,折成只只元宝状的。祈年是向天地祀求,烧的元宝最大。一般烧的小元宝,也可以,作为祈年的礼品,多少适量。
祈年的“祈”,指序拜,家长整装首祈,以后按辈分长幼,依伯、仲、季有序行礼。古时崇尚男性,祈年妇女不必参与。近代礼仪更新,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祈年先男性而后女性。衣饰一律严整端庄,免冠,忌穿拖鞋、破旧鞋等。妇女发上戴着“四季花”;未出嫁的女子发结夹红红。这样显示满堂福气,增添祈年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