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后街“兴记南货栈”兴衰记
2016-11-1802-36-46来源:

据1947年下半年统计资料表明,当时福州京果业大小户计有188户。南后街诸业中,京果业占相当比例。郎官巷口北侧,现南后街83号的“兴记南货站”即是一例。

■陈奋隼

(一)

“兴记南货栈”的创始人林光朝,原是鼓山脚下的农民,生于清乾隆年间。林光朝年少时,一次随父进城,看到了南街的繁华景象与三坊七巷中的豪宅大院,也看到了大把的银两飞进生意人的柜台,眼界大开。他萌生了进城做生意的念头。回家以后,他把想法告诉父亲。父亲不赞同儿子弃农经商,但经不起爱子再三恳求,将家中不多的积蓄给他。林光朝揣着有限本钱,来到了繁华的福州城。

因本钱有限,只好靠肩挑叫卖土产品的小买卖。林光朝凭着勤俭耐劳的精神精打细算,一分一毫地积攒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拼搏,他实现了挤进南后街的愿望,在郎官巷口买了一间破旧民房,开始摆摊贩卖土产品的生意,在福州站住了脚。

(二)

有店铺的林光朝已年老多病,不久去世。其子林文琏承接父业。他继承了其父勤俭耐劳的优良传统,经营有方,亲自守着摊位,接待来客。由于他为人正派,待客诚实热情,赢得了新老顾客,邻里都喜欢到他摊前闲聊买东西。林文琏十分重视商品质量,严把进货关。在营销方面,为加速资金周转,他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林文琏所卖的土产品质量好,价格公道,深得顾客的信任,没几年就名闻坊巷闾里,南后街几家同业望尘莫及。兴记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少南后街以外的顾客也慕名而来,扩大了营业范围。

林文琏还添置了柜台与货架,把摊改成了店,成了南后街土产品店的佼佼者。他仍然不改勤俭朴素的作风,穿着大袖布衣,在柜台前迎来送往。因他不为眼前的小利欺骗顾客,回头客特别多,营业额逐年上升。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他晚年。林文琏没有辜负他父辈的期望,经他努力,兴记的资金积累大增,为其子林学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清咸丰年间,林文琏的长子林学贡继承了祖业。当时正是土产品业的全盛时期,但年轻的林学贡,目光独到地看准了海产干货。他把父亲留下的店面修葺一新,挂上“兴记南货栈”的招牌。其他店都冠以“南北京果”,兴记偏称“南货栈”。原来林学贡突出南货的特色。接着他将店后房屋一分为二,形成前店后栈的格局。他在店内上方挂上书有“林兴记”三个大字的楷书生漆金字牌匾,使店面貌焕然一新。兴记正式做起了土产兼海产干货的生意。随着业务的拓展,他将二楼也辟为营业场所。楼下专营香菇、笋干、糖类、烟丝等,楼上专营粉丝、蛏干、墨鱼、鱿鱼、干贝、海参、鱼翅等高档海产干货。林学贡十分重视商品陈列,店中的商品有的装在大口玻璃瓶内摆在柜台货架上;有的装在货架前的水缸内;有的直接摆在柜台上。顾客选购十分方便。他还招聘了八个诚实敦厚的穷苦子弟当店员,做起了批发兼零售的生意。

林学贡聪明敏慧,极善经营。他认为做生意要以诚信为本,才能赢得顾客的信任,生意兴隆。为了取信于顾客,他在商品包装上,打上“林兴记”的印记。三坊七巷的大户人家都信赖该店,常到他店里购物。平民百姓认为达官贵人看得上眼的商号,所售的物品一定不差,纷纷跟风而来,顾客络绎不绝。学贡与伙计十分亲和,他不摆老板派头,鼓励伙计参加京果业堂会组织(行业公会),每逢堂会举行“庆赞”活动,他与伙计共聚一堂吃戏酒、话家常,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伙计更尽心尽力地为该店献计出力。

林学贡审时度势,把生意做大做活。有一年,福州流行伤风咳嗽,患者很多。面对缺医少药的现实,他认为,生产经营治疗伤风咳嗽的枇杷膏液不失为新的生财之道。于是,他从柜台上撤下一名精干的店员,又聘了两位工人,在店后货栈中腾出位置,依照中医古方,刻苦钻研,生产对伤风咳嗽有独特疗效的枇杷膏。由于他对枇杷膏的生产原料筛选精细,工艺独特,疗效与众不同。百姓因吃后见效快,价钱便宜,把兴记枇杷膏喻为治咳嗽的灵丹妙药。顾客盈门,每日尚未开店,就有人在店门口等,有来零买的,也有外埠商家来批购的,熙熙攘攘。枇杷季节过后,林学贡没有辞退工人。福州民间习俗,婚丧喜庆与礼拜神佛都要用蜡烛,沿海渔民对此物更是情有独钟,于是他又打起了生产蜡烛的念头。经过筹备,蜡烛终于投产应市了。由于蜡烛色泽鲜秀,质坚耐燃,色质俱佳,在中亭街大同北烛未应市前,就声名远播。三坊七巷又是豪绅巨贾聚居之所,对蜡烛的需求量很大,这使林学贡继枇杷膏后,又掘到一大桶金。使兴记南货栈资金更雄厚。林学贡又把目光投向故乡。他回到家乡广置田产,成了乡里的首富。

创业容易守业难。林学贡非常重视对其子林肇梅的教育。他常提醒林肇梅保持祖上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还常对儿子讲述祖辈一分一毫艰辛创业的历程,要求儿子做本分的生意人,守住祖业。

(四)

清末民初,林学贡去世,林肇梅接掌了兴记业产。他接班以后,谨记父亲教诲,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使兴记南货栈经住了考验。不久,兴记与邻店卷入了官司,林肇梅耗费了大量人力钱财。无奈对方财势雄厚,加上官府偏袒,兴记终以败诉而告终。官司的失败,兴记损失惨重,林肇梅本人亦蒙受了不白之冤,这对他打击极大。回想先人白手起家的艰难历程,如今偌大的家业几败于自己手中,愧对先人,他精神崩溃了;加上市场萧条,生意冷淡,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营业艰难……林肇梅气急交加,呕血而英年早逝,时年仅36岁。这是民国6年(1917年)的事。

林肇梅弃世之时,其子仁德年方10岁,店中诸事,不得不假手他人。此时兴记虽为林家业产,但实权掌握在他人手中。那时通货膨胀愈来愈甚,生意难做。内忧外患,兴记濒临破产的边缘。成年后的林仁德虽收回祖业,但捉襟见肘。只好变卖乡下的祖产,以维持奄奄一息的兴记。屋漏更遭连夜雨,兴记又逢恶意的“摔店”风波。无序的商业竞争,使兴记元气大伤,风光不再,营业范围大面积萎缩,成了一家仅卖些虾油、酱油、豆酱及日用杂货的家庭店,苦撑到福州解放。

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对私人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林仁德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学习,理解党的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认清了工商业改造的光明前途,积极接受工商业改造。他以兴奋与感激的心情,接受党和政府对他的安排,高高兴兴地到东街口太和堂茶庄工作。

值得欣慰的是林仁德的孙子、孙媳,不辜负祖辈人的期望,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拼搏成长,事业有成。其长孙林峰现是某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其长孙媳陈晓萍下岗后,带领一批下岗姐妹,经过一番艰苦的创业历程,创办了福州真味包点有限公司,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兴记南货栈在南后街前后传了五代,历时一个多世纪。至今郎官巷口的旧店址尚在。老一辈三坊七巷人,脑海里对它还留有深深的记忆。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