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王审知筑罗城
2017-01-0312-57-43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自907年唐末天祐三年朱温灭唐,至959年宋初建隆年之间,中国再次处于大分裂时期,史称五代十国。其中五代指朱温灭唐后所建立的后梁及紧随其后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他们统共经历了八姓、十四君、五十三年,皆定都于汴洛,也都没有实现大统一。十国则指那个时期处于中国南方的十个政权,即前蜀、后蜀、南汉、吴、楚、闽、南平、南唐、吴越以及北方的一个政权北汉。闽国便位处于福建,定都福州。

第一代闽王王审知乃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字信通,又字详卿,生于咸通三年(862年),卒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家中世代务农,有两个哥哥潮和审邽,兄弟三人皆文武双全。

待到唐末黄巢起义,各地纷纷响应之时,兄弟三人也随着浪潮加入光州、寿州的王绪义军。王审知纵使得赏识升为将领之后仍毫无居高临下之气焰,与士卒同甘共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因此得到部众的爱戴与拥护。

恰逢此时,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要求王绪部队向黄巢开战,还同时向他们勒索不已,贪得无厌,王绪愤于秦宗权的霸道,于光启元年(885年)五月率光寿地区五千人渡江南下,经过八个月的迂回行军与征战到达福建。

王绪出身于屠户,行事愚昧迷信,听信术士诳语对身边将士心生疑窦,枉杀了许多忠心耿耿的部下,便是与他同舟共济的妹夫刘行全都无法幸免。

光启元年八月,王绪率众抵达福建南安,途中展露头角的王氏兄弟自然而然招致了王绪的嫉恨,被强令撵走随军的老母。而在王绪一路残暴的压迫下将士大多忍无可忍,以此为契机纷纷倒戈投向平易近人的王氏兄弟,在竹林中设下埋伏扣押了王绪。王绪则自知军心已失,最终在牢中自尽。

此后,王潮代替王绪出任统帅。他率军北上沙县,之后又应泉州百姓诉求回师闽南,于光启二年八月攻陷泉州,斩获贪暴侵民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此时坐镇福州的观察使陈岩知唐朝已自顾不暇,便上奏为王潮请任泉州刺史。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逝,其妻弟范晖自称其后,妄图一揽福建大权,但由于他骄奢淫逸,不得人心,导致第二年王潮便不服其管辖,命从弟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率军北上进攻福州。无奈福州城坚路险,城南又有乌龙江天堑,江东还遣五千人增援范晖,战斗一时进展艰难,队伍死伤惨重。王潮无视极端不利的条件勇往直前,向前线两个弟弟放出豪言壮语:“兵尽添兵,将尽添将,兵将俱尽,君当自来”。在王潮决心的感染下,彦复、审知两位主帅冒枪林弹雨率队攻城,势在必得,终于在一年苦战后逼得福州城内弹尽粮绝,范晖则于弃城仓皇出逃后为积怨已久的部下杀害。王彦复与王审知乘虚攻取福州,此时苟延残喘的唐朝已无力应付手握兵权的地方势力,无奈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潮在担任观察使期间还颇有一番作为,与欺压百姓乐在其中的陈岩判若云泥。《新唐书》记载他:“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十国春秋》中他“遣僚佐巡州县,观农桑,定赋税,交好邻道,保境息民。”,唐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升格为威武军,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可惜王潮在职四年即病逝,唐朝便改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封琅琊王,唐亡之后,梁太祖又加封王审知为闽王。自此,王审知开始了他二十九年保境安民的治闽历程。在五代十国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中,闽中不仅获得三十年之久的安靖,而且“时和年丰,家给人足”,这与王潮、王审知兄弟的军事政治建树密不可分,因此一千年后的福建人民仍然在纪念此二人的功绩。

王审知兄弟对于福建的贡献有多个方面。首先是安置了大批中原流民,招集了众多文人才子。众多固始人随王氏兄弟入闽,之后又有光州、寿州及其他地方的中土人,是继六朝之后又一次人口大迁徙。现今在福州随处可见表明祖先来自固始的墓碑、墓志、族谱、家乘,与东晋“八姓入闽”的传说相似,历来也有“十八姓从王”的说法。甚至不止仅仅“十八姓”,单是闽侯、永泰张姓始祖、王审知的领榷货务(官名)张睦就携带二十四姓入闽(见《永泰张氏族谱》)。众多中土人入籍散居于八闽大地,同原住民交融开发,友好相处。《八闽通志•风俗》引《建安志》云:“自五代乱离,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故建州备五方之俗。”

在入闽避乱的人中有一批“中原文学之士”,《新五代史•王审知传》道:“审知好礼下士。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王审知请求他的二哥,泉州刺史王审邽在泉州筑招贤院,款待入闽的文人学士。单是莆田人黄滔的《丈六金身碑记》中,就记有入闽的知名人士、唐末官宦十一人:“右省常侍李公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偓,中书舍人琅琊王公滌,右补阙博陵崔徵君道融,大司马琅琊王公标,吏部郎中谯国夏侯公淑,司勋员外郎中王公拯,刑部员外郎弘农杨公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公赞图,弘文馆直学士琅琊王八侗,集贤殿校理吴郡归公傅懿”。

其次王审知选贤举能,礼聘名士出任闽国的官员。如任翁乘赞为相,徐寅掌书记,陈峤为大从事,黄滔为节度使。不愿为官的,如韩偓,崔道融等也优礼以待,让他们在教育、文化和咨询方面发挥作用。正如清末诗人、侯官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所言:“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一些学者还认为闽中到了宋代所以有杨亿、柳永的诗词和郑樵、袁枢史学出现,都与王审知兄弟对闽中文化的栽培与扶持密切相关。

王审知还爱惜人才,待人至诚,不为钱财威逼所动。据《旧五代史•王审知传》载:当时后梁之主朱温与李克用仇深似海,而徐寅在洛阳考取进士南归时途径大梁(今开封)时,听闻李克用出身沙陀部落还具一眇目,便一时兴起向朱温献《游大梁赋》,其中存“一眼匈奴,望英威而胆落”语。不料之后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了后梁,便以“侮辱先帝”为名要求闽国处理徐寅。而王审知得旨之后只罢免了徐寅的官职,仍将他保护在闽国境内。

王审知更是在福建大兴文教,他接受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设四门学,教育闽中秀士;同时大力访求中原在连年战乱中散失的藏书,“亟命寻访,精研缮写,远贡刘歆之阁,不假陈农之求,次第签题,森罗卷轴”,而且组织刊印了徐寅的《钓矶文集》。

王审知为了保全国土,首要任务是处理好与南汉、吴越和吴三个邻国的关系,避免发生战争,从而倾全力整理内政,建设国家,对于国小力微的闽国而言,历史悠久的联姻成为了明哲保身的首选。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吴越王钱镠世子、吴越牙内先锋都督指挥钱传珦来闽求亲,王审知便与其联姻,从此两国通好。贞明三年,南汉主刘隐也把女儿嫁与王审知的世子王延钧,之后两国相安无事七年。纵使七年后南汉军队曾入侵闽国汀漳地区,但在闽国的抵抗下也未翻起何波澜,之后也再未有冲突。吴国与闽国本就无甚恩怨,便是李升篡位,将国号改为唐(南唐)之后也因为北方的威胁更大而相安无事。

在边境安宁的情况下,王审知大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要求各州县长官向农民提供更高福利,二哥王审邽带头响应,向流亡返乡的农民提供粮食,为他们修建庐舍,让他们安居耕作;归德场(今德化)场长颜仁郁也招集流民,奖励垦荒,三年内全场衣食无缺。《全唐诗》中载有其所著《农家诗》: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在福州,王审知更亲自主持了西湖疏浚工程,使更多民田得到灌溉,还在福清县开大塘、占计塘两处;在县南隆里苗墩筑海堤一处,这三项工程受益田地便高达万余亩,闽国全境所兴修的水利工程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繁荣经济,王审知还减轻税率,撤除关卡,鼓励工商贸易。《琅琊郡王德政碑》记载了他采取的“尽去繁苛,纵其交易……衡麓舟鲛,皆除守御”等设施。他还设立了名为“榷货务”的商务管理机构,选拔从固始起义起便追随于他的张睦出任长官,从此闽国开始出现货物充盈,“填郊盈郭”;商贾拥挤,“磨肩击毂”的繁荣场景,闽国的国库也更加充实。据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载:“东街凤池坊(今福州东街口)有榷货庙,祀闽少师梁国公张睦。今改为里社,曰金华境。社神称榷货尊王,即睦也。”可见,自五代迄清福建的历代商人都在纪念他。

闽国东临大海,因此王审知也十分重视海运事业的发展。道光《福建通志•历代守御篇》道:“按此前海道,北仅通会稽,南惟讫广州。至是(王审知时)利涉益远,且招来番舶。”,福州的河渠经过疏浚后,“悉通海鳅”、“岸泊艓艛”楼。王审知还在闽南开辟了刺桐港(即泉州港);在福州连江县黄岐开辟了甘棠港。他每年派出的向中原唐、梁朝廷朝贡的船队都“汛海至登莱抵岸”。福建的船舶常远航到辽东;渤海国亦有使者从海上来闽国访问。闽国与东北的新罗(朝鲜半岛)、与东南的占城(今越南南部)、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的巴陵旁)都有海船相通。《重纂福建通志》记载占城国相金氏婆罗于天德二年(944年,正当审知子延政据建州,以殷为国号时期)来福州,因长途海上航行,加上卫生条件差,因此浑身生疮,听闻温泉对治疗疥疮怀有奇效,便到闽县崇贤里龙德外汤院洗温泉浴,果然疥疮尽除。据此,他出资于汤院外筑亭,并以番国文字书刻二碑,立五级方塔一座,以资纪念。

由于闽国人口逐渐增多,生产力上升,晋太康三年建筑的福州子城已显得规模过小。天复年间(901~904年),王审知亲自筹划、领导了拓城工程。在子城外筑一座新城,称为罗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又在子城——罗城的南北各筑一座夹城,称为南、北月城。

罗城的工程十分宏伟,全体由印有钱纹图案的大块城砖砌造而成,如此精固的砖城在当代中国实属罕见,便是唐朝首都长安城,在当年也只是一座土城。罗城周围约四十华里,设大门和便门十六个。闽越时无诸建冶城,晋太康三年严高筑子城后,城内住的全是王族官吏和士卒,百姓都居于城外。自从罗城落成,百姓终于可以得到城墙的庇护,部分工商贸易也可在城内进行。主要的民居都分布在大街两旁,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现在的福州南街、南后街的坊、巷,便是当时罗城的居民区。罗城东西宽南北窄,像一粒横列的椭圆形鸡蛋。而南北夹城建成之后,既扩大了罗城的南北两端,又把罗城夹在中央,使福州城像一轮满月。节度推官黄滔的《万岁寺》中便有“新城似月圆”一句。他在《灵山塑北方毗沙门天王寺碑》中还有“我公(王审知)之筑城也,……其名举一而生三;……曰大城焉,南月城焉,北月城焉。……南月城,东貯九仙,西盛乌石之二山,南有登庸门(今南门兜),敌楼四十九,楼之层者三。北月城,敌楼二十六,楼之层者十,北截越王之故山,派西湖以为隍。”此时,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乌石山才被围进城内,“三山”作为福州的别称从此时逐渐传开。

王审知自身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纵使国库丰盈仍过着简朴的生活。据记载他平日不修边幅,拖着麻鞋,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府署卑陋也不肯重修。《琅琊王德政碑》指出,自唐天宝之后,“经费实繁、聚敛之臣,名额滋广”。人民在经过近二百年的横征暴敛之后发现东南海隅竟出现了一个轻徭薄赋、廉洁忠勤的政府,如何不心生向往?

王审知“好崇奉释教”,所以道光《福建通志》言:“厥后寺观之盛,几遍闽中,实自审知启之”。由于王审知的爱好和提倡,佛教在福建大为盛行。由王审知增建的佛寺有二百七十六座,重修的寺院更多;建佛塔四座:开元寺塔、九仙山定光塔、大中定慧塔和神光报恩塔;铸佛像三座:计丈六金身佛像一尊,丈三菩萨像二尊;缮经五藏,共五千四百四十八卷,装潢印刷十分考究。他的子孙也十分虔诚,王延钧怀病许愿,要写经五藏,度僧二万,饭僧三百万。当时闽中僧多寺多的程度也是全国罕见。因此宋代有描绘此时福州情状的“福州诗”:

“湖田种稻重收谷,山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不过近代有人认为王审知尊崇释教不仅仅是单纯的宗教原因,实是一种政治手段,像招置文学有识之士一样,是为了笼络团结宗教界的知名人士。五代时期入闽的人士不仅有世俗名流,还有像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人。雪峰寺主持义存,福建南安人,弟子几遍全国禅林,南禅宗云门创始人文偃就是他的弟子,唐僖宗赐以他真觉大师的佳号,王审知也常请他到王府说法,一讲便是一个时辰。玄沙寺主持师备是南禅宗法眼宗创始人文益的师祖,王审知也常请他讲无上乘并待以师礼。之后王审知不但重建了鼓山涌泉寺,还礼请神晏上山主持,自己也常上山听经,时至今日鼓山上还流传着许多王审知与神晏神交的趣话。

王审知在位共有二十九年,自他死后四子一孙为争王位反目成仇,二十年中内讧不绝,至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八月,闽国王位六传至王延政,为南唐军队所灭。同年十二月,吴越国大败南唐,福州遂归吴越统治。存在了五十三年的闽国宣告彻底灭亡。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台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