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03-0611-19-02来源:方志中国

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讲

(2016年11月1日)

李培林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第一次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会议在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铜陵隆重开幕了。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方志界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给予本次会议大力支持的安徽省委省政府、铜陵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以及承办这次会议的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铜陵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地方志这一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新时期展现出巨大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和媒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地方志工作形成了志(志书)、鉴(年鉴)、史(地方史)、库(地情数据库)、馆(方志馆)、网(地情网站)、刊(期刊)、会(学会)、研(理论研究)、用(开发利用)十业并举的新格局。李克强总理在给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的批示中,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要求,希望不仅要“修志”,更要“问道”。所谓问道,就是要探寻事物发展规律,总结历史智慧与教训,研究方志学理论,挖掘方志文化内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方志编纂为方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历史上有无数高官士绅、文人墨客、地方乡贤主持并参与地方志编纂,造就了一大批质量可观的志书成果,方志成果大量涌现,也推动并提升了方志理论研究水平。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这一优良传统得到继承与弘扬。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更为丰富,专著论文蔚为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公开发表与方志相关的论文就达四五百篇,如果加上我们系统内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至少达到千篇以上。以地方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著,每年也有几十部出版。此外,学术界向来有利用方志进行学术研究的传统,除了公开发表出版的论著,每年还有大量以方志为研究内容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近年更是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地方志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志离不开理论研究,而方志理论研究又仅是科研工作中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科研工作还包括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学术社团管理、绩效考评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中指办顺应当下新方志事业发展的形势,在去年的内部机构调整中,专门设置了科研处,负责地方志系统的科研管理、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中国地方志学会和外事管理等工作,希望通过专业部门的设置加强地方志科研工作的管理,让科研工作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助推剂。

从目前全国地方志工作的情况来看,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之处。一是重视不够。各地各部门没有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志鉴编纂等主业的关系,科研工作在一些地区或单位中虽有开展,但还不成体系。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主客观方面都有。一方面,各地工作任务都很重,尤其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两全”目标,让各省完成志鉴编纂相关任务的压力陡增,各地都在赶进度、赶任务,能否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规定任务已是一个很大考验,为了实现“两全”目标,各地不得不把工作重点放到志鉴编纂业务上。另一方面,因为各地普遍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体制,无法进行职称评聘,囿于管理体制上的束缚,各地虽然有一些有志于科研工作的人才,但科研与激励机制脱节,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不做一个样,必然影响从事科研、重视科研的积极性。地方志工作面对的困难很多,压力也很大,但大家也忽略了一个道理,科研工作并非空中楼阁,做好这一工作可以从根本上推进其他工作,理论问题解决好了,反而能更好地指导并推动志鉴编纂质量的提高和地方志事业发展。

二是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从地方志系统而言,科研工作是我们事业发展的短板,对于目前的现状,我们要敢于正视,敢于揭短。“知不足而后勇”,只有正视不足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发展。纵观方志发展的历史,“方志”的概念产生虽然很早,但“方志学”的概念却出现的比较晚,至近代梁启超才明确提出,方志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方志编修实践,这就造成方志学学科建设从整体上与其他兄弟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不仅制约了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还制约了人才队伍的培养。近年新方志事业形势一片大好,但在方志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明显不足,人才后备力量匮乏,整体学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每年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多数还停留在就事论事、总结实践经验的层面,成果质量不高,理论层次不高,社会反响不大。地方志科研工作整体学术水平有待加强。

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希望各地能以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契机,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开展。作为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讨论《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地方志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全国地方志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办法》三个文件,这也是中指组及其办公室在加强科研工作顶层设计上的重要举措。这几个文件还属于征求意见稿,不太成熟,其中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还有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但表明了我们花大力气推进这项工作的决心和态度。在当前地方志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科研工作也应该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借此机会,针对下一步如何做好科研工作,我谈几点意见。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地方志科研工作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地方志工作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必须无条件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方志工作者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不断更新方志编修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利用好浩如烟海的地方志资源,为中心工作服务,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发声亮剑。

二、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在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推动依法治志大背景下的理论创新,努力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国悠久的修志传统、丰富的方志实践为方志理论研究和方志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研成果又为地方志工作的大发展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和支持。方志理论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整套体系完整的知识架构,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地方志工作同样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新问题、新挑战,方志理论创新必须要紧紧结合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展的具体实践,在实践中对一些基础理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及时回答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并以此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方向和前进目标,突破我们目前志鉴编纂工作的瓶颈,让地方志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以《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在坚持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地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活跃学术研讨氛围,推动研究成果创新

当前,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是全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头等任务。推动科研工作的科学发展是《规划纲要》提出的具体任务之一。地方志工作者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不断增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锐意创新,科学谋划,扎实工作,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与科研工作相关的各项任务目标。中指组及其办公室要根据《规划纲要》明确的主要任务,强化顶层设计,将全国地方志“十大工程”作为落实《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主要抓手。此次会议是地方志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科研工作会议,具有史无前例的里程碑意义。开会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希望这样的会议能促进地方志的科研工作,提升方志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水平。

《全国地方志科研工作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地方志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全国地方志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奖办法》的制定是围绕科研工作展开的规划性、制度性设计。《规划纲要》要求,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档案机构与图书馆等单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推介一批高质量地方志成果,充分展示地方志的当代价值及永恒魅力,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方志文化影响力。这些都必须以我们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整体科研工作的发展为基础,没有自身硬的实力,其他工作都会大打折扣。

四、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储备,不断提升地方志科研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

地方志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支知识、年龄结构合理,视野广博的人才队伍。在各地的调研中,我发现大家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结构老化、人才短缺问题。科研激励机制不畅,人才青黄不接,断档严重,这已成为困扰各地事业发展的一个大难题。各地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以专为主,能够胜任科研工作的人才队伍;积极利用现有资源,努力为科研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宽松的研究环境,创造必要的研究条件,加大科研激励机制创新力度,营造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工作氛围;积极通过人才引进、专业培养、内部帮带等途径培养具备理论研究素养的后备人才,形成有利于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中指办前两年和暨南大学合作举办了方志学方向的研究生班,近期又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签订了联合培养地方志方向公共管理硕士(MPA)的合作协议,据我所知,上海之前也和复旦大学搞过联合培养,还有中指办和各地举办的大量业务培训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大力推广。

同志们,当前地方志工作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形成以修志编鉴为主业、各项工作协调发展的事业格局。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已基本建立,“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已逐步形成。从目前的工作形势看,与志鉴编纂主业相比,科研工作仍是一个明显弱项,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要找准问题的关键,上下联动,整体谋划,不断丰富方志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方志理论研究水平,夯实方志学学科建设的基石。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奋斗,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使方志学学科跻身国家重要学科的行列,这不仅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的美好愿望,更是当代方志人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同时,还要加强科研管理能力,积极制定宏观规划,完善绩效评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这也是我们召开此次会议的初衷。在此,希望地方志事业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诸业并举,扶摇直上,鸿图大展。

谢谢大家!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