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篇目论证会暨编纂业务培训班上的讲话
(2017年3月8日)
冀祥德
各位学员: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历史文化名城上海召开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篇目论证会暨编纂业务培训班,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分管名村志工作的领导,以及名村志文化工程的联络员、主编和编纂人员近150人参加培训,我代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向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致以亲切问候。今天恰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借此机会,向在座的各位妇女同志致以节日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顺利。这次培训会得到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金山区委、区政府、金山区地方志办公室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培训会的顺利召开,专门组织多个部门反复检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自2016年10月启动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好评,截至目前,第一批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了近60部村志;中央电视台和有关科研机构、报纸、新媒体即将深度参与。这次举办篇目论证会和编纂业务培训班,目的是全面提升编纂人员业务能力、认真研讨篇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编纂出高质量的名村志,为推进文化工程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下面,就培训会提几点要求:
一、充分认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国家级的重大文化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自2014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就地方志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1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强修史修志”后,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要求“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在短短的三年里,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重要文件对地方志工作如此密集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这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没有过的。而在《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因此,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全国地方志系统深入贯彻中央领导指示和中央文件精神的重要载体,是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文化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二)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乡土文化的抢救工程
“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中国数千年发展的核心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注“三农”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正在经历着千年未有的巨变。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不论是物质条件,还是乡风习俗、生产方式、农民的思想观念等,日新月异,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范、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民风习俗、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无不镌刻着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农村的巨大变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还造成了政区的变动频繁、大量村落消失,甚至是一些千年古村的消失。据统计,每天消失的自然村有300个左右,各村落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流失殆尽,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通过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把农村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完整地记录保存下来,让百姓记得住乡思、留得下乡愁、听得见乡音、传承下乡俗,让农村能够传承文脉、重塑特色,把乡土文化、民俗文化抢救和保存好,这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大事、好事。
(三)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创新工程
最近几年,是地方志事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地方志编修体系在不断拓展和完善,地方志的功能在不断延伸,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纵向向乡镇村基层延伸,另一方面横向向部门、行业延伸。特别是乡镇村志的编纂,已经成为乡镇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文化自觉,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与摸底工程,成为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省份,比如河南、江苏、湖北、广东、四川等,采取了多项举措,将乡镇村志纳入地方志工作体系当中。引导乡镇村志编纂的科学发展,成为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正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变化,中指组领导才提出要开展“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并被纳入中指办的“十大工程”当中。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是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大创新举措,对于延伸地方志工作触角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名村志的编纂,在组织模式、体例体裁运用、内容记述方法、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对于提升地方志事业的发展品质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四)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正当其时。当下经济社会急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类思潮不断涌入,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常说一个地方“人杰地灵”,除了自然的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传承是否悠久。传统文化能浸润心灵,提高修养,所以才能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某一地区独有的“气质”。作为地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记录着村落的“名”和“特”、记录着这些独有的“气质”,让我们能够通过志书倾听古人的声音,触及先贤的思想,感悟圣人的境界,传递着正能量。通过名村志文化工程,把农村传统文化精华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让名村的发展“有志为证”,是其承担的重要职责。
(五)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是地方志的接地气工程
传统志书存在着部头大、内容特色不突出、受众面小等困扰多年的问题,就传播情况看,地方志成果社会普及度、社会认知度还比较低,方志文化还是推不开、叫不响。这两年,通过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的实施发现,越是基层的志书,越是接地气的志书,越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编纂和传播的志书,越能带动地方志社会影响力的提升、受众面的扩大、社会认知度的提高。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关注的是中国最基层的组织,涉及的对象更多,影响面更广,关注的是最草根的事物,记述的是最接地气的内容,讲的是老百姓爱听的中国故事,采用的是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最能够触动大家的心弦,最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把地方志工作的触角向基层、村庄、千家万户延伸,让地方志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每一名中国人都能够在地方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二、以堪存堪鉴、堪读堪传为标准编好名村志
(一)在坚持探索农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传播正能量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变化最深刻、最激烈的地方是农村,最可以探索、最可以总结发展规律的地方也是农村。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选择的对象包括历史文化名村、经济强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和其他特色村,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名村志编纂过程中,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的要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地方志的独特优势,全面、客观、系统记述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反映村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农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农民的爱乡爱国情怀,探索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前进道路,传播好正能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二)在坚持志体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名”和“特”
村志作为“小志”,虽然在编纂内容和要求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保持志体始终是最基本的要求。中国名村志的编纂,要始终坚持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比如存真求实、横排竖写、述而不论、生人不立传、体例体裁运用科学、以现代语体文表述等。也就是说,名村志首先应该是志,而且是精品佳志,而不是别的书,这是必须明确的。当然,名村志与传统村志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最重要的标志是采取“基本村情+名和特”来谋篇布局。在通过基本村情类目交代好本村情况的基础上,后面的各个类目重点是突出该村的名和特,比如历史文化名村,就要突出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厚,经济强村就要突出经济的发达、产业的特色、商贸的繁荣等。名村志就是要让读者拿到后,不论是篇目设置还是内容记述,一下子就能够了解到这个村的特色是什么,有特色的内涵是什么,一目了然。
(三)在坚持创新的基础上突出可读可传
名村志的编纂有很多创新,比如在体例上选择的是纲目体,篇目设置不求面面俱到,特色不突出、特点不鲜明、特征不明显等一般意义的内容略去不载;在体裁运用上加大了图的使用,卷首设本村位置图、区划图,志中随文配图,图文并茂,全志图照与文字比例不低于1:4;在行文方面,既要求使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又要求文字朴实、严谨、简洁、流畅、优美,可读性强;在篇幅方面,要求版面字数在30万字左右。这些创新,始终都以达到可读可传为目的,通过控制篇幅、图文并茂、文字精炼优美等,让读者便于携带、读了觉得有趣生动、津津有味。因此,名村志编纂一定要以增强可读性、便于传播为衡量标准。
(四)在坚持接地气的基础上突出讲好百姓故事
村志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记述的对象和内容都是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的,最接地气,能够让读者看到自己成长的经历、回想起童年的场景、勾起尘封多年的记忆。接地气的才会是大众的,名村志要求在资料选择上做出创新,以记载村域范围内的微观资料为主,详市县镇志之所略。同时,还要注重选用特色资料、调查资料和口述资料。在篇目设置方面还要求设置村民生活、新农村建设、风土民情等特色类目。如果说一部名村志能够出彩的地方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要讲好老百姓爱看、爱听、爱想的故事,让大家拿到书以后就有亲切感,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够在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丢失的记忆和场景,找到一份心灵的慰籍,那么,这部书就是成功的。
三、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切实把握好工作节奏
经过中指办研究,初步定于2017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首届中国名村论坛暨第一批名村志出版座谈会,时间紧,任务重。这次名村志文化工程的实施,借鉴和吸收了名镇志文化工程的经验,采取在每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一个以上名村作为第一批中国名村志编纂试点,同步启动、同步编纂、同步审批、同步出版,同时公布第一批成果的组织模式。为确保按期保质完成,这次培训会上中指办还要跟各省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名村志编纂单位签订责任状,要求2017年7月31日前必须上报终审稿,明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和承编单位要将完成编纂任务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凡质量不达标、不能按时报送终审稿的,将自动退出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等。参加这次培训会的有分管领导、联络员、名村志主编和编纂人员,一定要按照责任状的要求,倒排工期,确保按期保质完成。
(二)不断提高编纂业务水平
这次培训班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围绕名村志编纂业务来设计,既有组织管理方面的要求,又有编纂规范的要求;既有案例分析,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既有理论方面的介绍,又有实际操作需要注意问题的剖析。通过培训,要告诉大家名村志是什么,名村志跟传统村志有什么区别,怎么编好名村志,编纂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这次培训还增加了分组讨论环节,帮助大家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篇目一一进行修改完善,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答疑解惑。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内容丰富。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入脑入心,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实在在地提高编纂业务能力。
(三)严格遵守纪律和培训期间的安排
参加本期培训班的学员都是自愿报名,要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培训班的各项安排,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参加了这次培训,就要真正成为名村志合格的编纂者,还要涌现出一些专家或行家里手,成为典型,做到出书、出人、出经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会务组的同志一定要加强管理,对于培训期间缺席的同志要登记下来,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工作机构。
(四)加强交流和借鉴
培训班同时也是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大家在编纂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可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如果有什么意见建议,要向授课老师和会务组及时反映。同时,也可以结合本村的特点,比如来自历史文化名村或经济强村的学员,可以跟类似村的学员进行业务探讨和交流,比较优势,探讨特色,为编好名村志开拓思路、积累经验。
最后,预祝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