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和台湾“番学”建设
2017-06-0510-05-33来源:福州晚报

  清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初七日(7月18日)沈葆桢正式接任船政大臣,创办船政学堂,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8年之久。是年5月,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入侵台湾。6月,沈葆桢被授予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亲自到台湾巡视,大力发展“番学”。
  发展“番学”
  所谓“番学”,指清代在台湾少数民族区域为教育当地原住民子弟而设立的义学、社学及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
  清嘉庆以后,台湾的“熟番(如平埔族),急速汉化,其子弟多就近入当地汉族知识分子办的义塾就读。土番社学制度逐渐废除,土番义学代之而兴”。沈葆桢所发展的“番学”,即上面所说的“土番义学”。通过“番学”的发展,目的是改变台湾的风俗,促进台湾近代化的发展。
  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致夏筱涛观察”就说:“鄙意则谓番学不可惜费,由我公随时加意提撕,将来收全功必在此也。”光绪四年(1878年),他又在“复小涛观察”里说:“俾社学日起有功,则造福无量,当不疑其效之纡也。”可见沈葆桢对番学的重视。
  硕果累累
  沈葆桢办的第一所义学,即枋寮义学,其后则在蚊蟑埔、蚊蟀埔庄、虎头山、射麻里、龙鸾、响林、平埔厝、烘箕湖、赤山、北势萦、加纳埔、杜君英、四重溪、刺桐脚等十四个地方设立义塾,招收汉族与原住民儿童入学,其中以后者居多。
  入学儿童实行“寄宿”制,伙食由清政府供给,教学内容以读书、写字为主。凤山县知县孙继祖说:“又中纹、永化二社送番童二名,愿入官学;似于枋寮创建义塾,延师教导,俾通言语文字,有以自达其情,所有膏火口粮由官发给。”以后卑南厅所设义学招来原住民儿童入学,还即送衫裤鞋帽及纸笔等,给予鼓励。光绪七年(1881年),该义学还将取得初步成绩的数十名学生送赴台湾府治参观,拓展他们的眼界。恒春县各社义学更是鼓励学生寄宿学校外,还给每人每月学费50钱至100钱,口粮3斗左右。台北府义学,待遇更为优惠:官给衣食住处及文具,每年夏冬衫裤两条(件),膳费每人每月8钱,考试优秀者一月奖30钱左右。与此同时,塾师也可以得到奖励。
  在他的努力下,仅光绪元年(1875年),台湾地方官员在埔里社设义学26处,恒春县设义学8处,凤山县设义学6处。沈葆桢在《请移驻巡抚折》里所提出的“通语言”“设番学”“变风俗”几乎处处开鲜花,处处结硕果。
  改进制度
  除了物质鼓励外,他还在教育制度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文化地位。
  “台湾番童,向有应试者,不过取充佾生而止。该番童登进无路,难期鼓舞奋兴。”光绪三年(1877年),《抚番开山善后章程》强调指出:“番社附近市镇,均宜广设义学,遴选取善事劝导塾师,随时为之,讲说礼义,以导尊亲……各番社头目,尤应劝送子弟入学,以资化导。现已奏请准番童进庠序,将来番童如有读书明理者,准其应试上进,庶几怀我好音。仍随时派员分别稽查课程,考核塾师只优劣,分别赏罚,以儆怠惰。仍于朔望,宣读二次。”
  丁日昌任内,“将淡水厅番童陈宝华一名,取进府学,凤山县番童沈绍练一名,取充佾生,均勉以读书向上,为诸番唱。”丁日昌还表示,“将来似应援照康熙五十四年湖南所属苗傜另编字号,于正额外酌量取进事例仿照举行”。
  清康熙年间,福建陆路提督张云翼建议,清政府仿照优待甘肃、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人士的惯例,于福州举行乡试时,为台湾生员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一名。
  雍正十三年(1735年),福建巡抚卢焯又请求再为台湾增加一个保障名额,以资鼓励。
  嘉庆十二年(1807年),福建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鉴于从台湾来福州应试的士子已达千余人,再次请求增加保障名额。当年,礼部批复将保障名额从两名增为三名。
  道光八年(1828年),闽浙总督孙尔准请求在福建录取名额内,台湾士子另编字号,保证每次乡试能取中一名。
  咸丰初年,台湾的保障名额正榜录取增至七名。咸丰九年(1859年),再增加一名,共八名。
  至同治年间,丁日昌还要力争在番童里再增加保障名额,使台湾原住民儿童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并推动各社已创立的义学的发展。
  所以,光绪十一年(1885年)恒春县城乡各庄总董头人陈怡隆等禀称:“恒邑开壁未久,民番贫苦异常,村童、番童日事樵牧……幸3个大宪不惜币金,设塾敬养,原欲默移潜化,不在讲究诗文。”
  监修教材
  沈葆桢不仅创办番学,还同王凯泰联名监修《训番俚语》作为教材。
  《训番俚语》仿《三字经》,五言一句,共1210个字,主要内容有:
  一、介绍清政府各级行政机构及职能,宣传“中国有皇帝,万邦皆悦服”。
  二、宣扬理学的五伦等道德规范,如“在家孝父母,有兄当敬兄,有弟当爱弟,男女当有别,邻里要相亲,切勿思杀人”。
  三、劝禁杀人、争斗、嗜酒,禁用刀剑。
  四、提倡农耕,兴修水利。
  五、提倡药物治病,反对迷信。
  这是台湾近代东部地区启蒙教育的开始。此外,还有《化番俚语》《教番歌》《条教》等。
  当地政府还积极配合进行宣传和教育:“本镇会商总理全台营务处台澎提学道夏禀咨福建巡抚都院、闽浙总署部堂、总理船政大臣设立招商局,委员经理。尔等制田里,教树畜……复设立番学,延请蒙师,招置番童,教之以读书识字,使尔等沾染圣教,体浴皇仁,尽为熙朝赤子……因拟立《化番俚语》三十二条,刊刷成本,颁发尔等各社义学,以便日逐观览,并令蒙师授学之余讲解而指示之,俾知人情而通物理。合行谕饬,为此示仰尔番众人等,务将后开条款,时常诵读,默记于心。中间所列者,皆人伦日用之常,使尔等易行。所言者,皆浅近鄙俚之语,使尔等易明。尔等务须逐一遵守。”
  随着时间的推移,番学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卑南地区,就有义学26所,两年时间就培养了数十名初通文理的原住民儿童。恒春县、后山(台东)等地也是成效卓著。丁日昌有一份报告说:“臣复亲至卑南觅社……该社设有义塾。已故番目陈安生之子,年七八岁,能背诵故抚臣王开泰年刊《寻番俚语》,琅琅可听。后山一带共设义塾十六处,内保桑塾中民童陈姓已粗通书旨;北丝阉社丁杨姓之幼女,入塾甫两年,已完《四书全注》,并《诗经》一部。于《训番俚语》能逐句讲解大意,能作番语及操漳、泉土音。其弟十一龄,亦粗解俚语字义。臣见该处设塾未久,民番诸童已有鼓舞向学之机,将来涵濡圣教,伦浃日深,其进境亦为可量。”
  丁日昌时任福建巡抚,并接沈葆桢为船政大臣,他的报告是对沈葆桢创办番学的最大肯定。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