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最早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立于东汉顺帝(126—144年)时的张陵,又名张道陵,沛国丰人,客居巴蜀,到山中学道,崇奉老子李耳为始祖。以《道德经》为经典,主张自我修养,修道成仙。凡入道者要交纳五斗米,汉行于汉中、巴郡一带,张陵死后,子张衡,孙张鲁继承其道。张鲁自号师君,后世道教的江西龙虎山张天师,即由此而来。
太平道首领为张角,即黄巾起义主要领导者,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各地。在东汉晚期,原始道教多活动于下层劳务者中,与农民革命相结合,因而为封建统治者所禁。
从南北朝以至隋唐,道教已由民间道教被改造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御用工具。唐王朝建立后,自认李唐为老子后裔,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借神权以巩固统治地位,并以之麻痹人民反抗意志。由于统治阶级崇尚道教,因而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唐代福州著名的道士人就有张标、苻契元等人。
福建有道坛庙观以及职业道人、道士的出现,始自唐代,它的传入,或许会更早些。全省各地出现许多道教庙观,比较著名的:福州“真庆观”“于山九仙观”“乌石山道山观”,闽县“崇禧观”,沙县“宜祖观”,松溪“文昌观”,莆田“元妙观”等。道教文物有泉州北郊清源山下老君岩的宋代巨型石雕李老君等。据不完整的调查,解放初期全省共有道观46座,道士2500多人;1960年8月统计,全省尚有道观8座,道士450多人。相传,武夷山洞,列为道教“卅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第十六洞天,称为“真升化玄天”,由真人刘少公治之。福州金鸡山的“李铁拐脚迹”,仓山龙潭角的法门,连江琯头青芝山的“八仙岩”与仙游“九鲤湖”和漳州“鹤鸣山”的传说,都与道教文化有关。
道教历代道人,都以能“斩妖降魔”“呼风唤雨”“驱鬼赶邪”惑众。五代时,闽王迷信道人法术,道人握有比朝臣更大的权力,王延钧曾为道人陈守元(闽县人)筑宝皇室,尊为天师,朝廷任用官员,制订刑罚,都要征求天师的意见,后来又用黄金等号两为他建“三清殿”。南宋时,在理学家朱熹等人推崇下,不少真人、道士受到朝廷赏赐。元、明、清时遇到天旱,还聘请道人祈雨等。清乾隆四年(1739年),诏令禁止道传度,道教逐渐衰落,但民间迷信道术的观念产,还没有消除,延聘道士“消灾禳祸”的,仍然未绝。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代代世袭相传。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福州三山绸布公帮建普度坛于苍霞洲,还特地到龙虎山邀请六十三代天师张恩薄拜表。
(本文来源:《闽海夜谭选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