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鼓楼区的山体均为小山体。共有罗山、闽山、冶山、于山、乌山、屏山、灵山、芝山、钟山等9座。俗称:“三山藏(前列3座山)、三山现(中列3座山)、三山看不见(后3座山)”。
福州市古城区诸山位置示意图
(一)乌山
位于鼓楼区南部,又称乌石山,海拔86米,游览面积25公顷。唐天宝八年(749年),敕名闽山。宋熙宁初郡守程师孟认为此山可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其东麓在天皇岭处称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称豹头山,亦作豹屏山。
乌石山的摩崖石刻计有200多段。其中李阳冰“般若台铭”篆刻,为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
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
(二)于山
位于鼓楼区东南部。相传战国时期因有于越族居此而得名。闽越王每年九月初九日在此登高,大宴宾客,又称九日山。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名红岩山,1997年复名于山。面积11.9公顷,海拔58.6米。因山峰形似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丛鳌峰,另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
(三)屏山
又名平山,俗称样楼山。位于鼓楼区北端,其山如屏,拱卫州城,因而得名。海拔62米,面积50公顷。据史书载:汉代闽越王无诸曾于前麓建“冶城”,故又称“越山”、“越王山”。山之北面亦名“龙腰山”。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筑南北“夹城”,将屏山南段围入城内。明洪武四年(1371年),附马王恭重筑福州府城,造样楼于山巅,作为四城建楼样板。后更名镇海楼。民国34年(1945年)改建为林森纪念堂,“文化大革命”中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