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神祭历代封禅
2017-12-0404-30-24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一、泰山神之由来《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云:“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

泰山乃天帝之孙也,见于《重修纬书集成》卷五《孝经援神契》说:“泰山,一日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汉东方朔《神异经》载:“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又曰胥勃氏、玄英氏,玄英氏曰金王;金轮王弟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也吞二日,觉而有孕,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即东华帝君也。次日金虹民,即东岳帝君也,金虹氏有功载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掌天仙六籍。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至汉朝帝封泰元帅,掌人世善恶,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驱瘟疫之事,主管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

泰山神自古迄至秦汉魏晋六朝,皆称“天都府君”、或“泰山府君”。

《辞海宗教分册·道教神仙人物“东岳大帝”》载: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泰山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历代封建帝王多住泰山祭祀。《云笈七籖·五岳真行图序》中说:“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生死,百鬼之主帅也”。唐时封为“天齐王”。宋大中祥符四年又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因而称“东岳大帝”。(《辞海》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出版。)

二、泰山神的传说。相传,商朝臣子黄飞虎封为“东岳大帝”。这一说法,出自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九十九回载:“姜子牙归国封神时,敇封黄飞虎为泰山神。总管天地人间祸福,执掌幽冥地府十八重地狱,几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从东岳勘对,方可施行。”

东岳泰山神乃冥界天子,具有“主生死,收入魂”的职能,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生死”关系人生大事,所以,人们对泰山神敬畏有加,从而受到千百人的崇拜和信仰。昔时,全国各地普遍建庙祭祀,福州东岳庙成为山东泰山祖殿载福建分支机构。

三、封禅的实际意义目的。“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神篇”》。太史公在《史记·封神书》中引用了《管子“封神篇”》的内容,加以演释为“登天报天,降蝉除地。”唐代张守节《正义》解释说: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报天之功,曰“封”。在泰山的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曰“禅”。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四、历代帝王封禅简介。“封禅”的起源多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很大的联系。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因此产生原始崇拜。特别是在恐惧的状态下,对日月山川、风雨雷电更是敬畏有加,于是“祭天告地”也就应运而生。从郊野之祭,逐渐发展到名山大川的祭祀,则以“泰山封禅”最具代表。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便有了封禅泰山的活动。

按《史记·封神书》的说明,从五帝之舜的封禅开始记起,昔五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由此可见,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沿袭至秦汉,封禅已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秦皇汉武都曾“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以彰其功。仅汉武帝一人就8次前往泰山。唐宋之时,礼仪更加完备,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岳,谢成于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于是将此次的封禅诰文宣告于天下;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借天意来威慑外敌,故导演了一幕“天书由天而降”的闹剧。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封禅改为祭祀。

(本文来源:《闽海夜谭选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