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节气雷声响
2018-03-0510-41-41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惊蛰,在阳历3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时开始。据《通纬》记述:“雨水后十五日,斗指甲,为惊蛰,二月节(农历)。”这时,季候的特征是逐渐转暖。一旦春雷声起,震动蛰伏在泥土中的冬眠动物,从蜈蚣、蛇到青蛙等,都苏醒活动,或出土穴,或出堤洞。

  福州民谚:“惊蛰未到雷先响,七七四十九日不见晴。”这指的是打雷在惊蛰到来之前,整个春季多雨而不见晴日,农忙时节多雨,也很碍事。而惊蛰之后闻雷,春耕生产多有晴天。这似气象预报,属于农民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

  惊蛰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时日,北方要进行棉花种子处理,而南方要进行稻田秧地的溶水和整理。这便是民谚述及“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的诠释。

  惊蛰闻雷之后,田间青蛙出没,开始奏鸣。南方的各种蛇类纷纷出洞。有蛇的活动,也有蜈蚣的活动。蜈蚣是蛇的天故。至于家蚕也孵出子,许多虫蚁也活跃起来。

  郊县农村的人家,非常重视惊蛰节气和雷响的关系,希冀风调雨顺。春头旱不好,春头雨水太多,出现了烂种烂秧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春耕生产,也是有碍农事的。因此,惊蛰日闻雷,或惊蛰日之后闻雷,都是农家喜悦的征兆。

  (本文摘自《福州习俗》)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