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矿床(点)分布于北起墩洋、南达月洋、西自汶洋、东至连江隔岸,近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为高山—金山顶和老岭—松柏岭带,虎口—金狮公山和旗山—加良山带。此外,寿山溪及其沉积物控制了外生的田黄石的分布。
寿山石分布图
寿山石种分布
一、高山—金山顶矿带
北东向带上分布高山、坑头、都成坑、善伯洞、月尾、金狮公山、吊笕及金山顶矿床(点),是目前开采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多的矿带。
1、 高山—都城坑矿段
该矿段长约1200米。约有70%的高、中档寿山石产于此段内。矿石组分以地开石为主,次为高岭石及少量叶腊石。呈脉状充填于裂隙带中,亦见透镜状、囊团状矿体。矿脉(体)与围岩间界线较清楚。
围岩中常见叶腊石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近地表处见赤铁矿化,褐铁矿化。高山顶及其周围是矿脉最密集地段,主要有3组:北东向脉,倾向南东,倾角60°~80°。在高山的顶部及西侧,矿脉走向多为20°~30°,东侧以40°~60°居多。宽度一般1厘米~30厘米,最宽为1.2米,多见于两组脉的交叉处。在几十条矿脉中,70%属北东走向。以高山顶的下部一带最密集。矿脉多具张扭性,断续延伸可达几十米或百米以上。
北西向脉走向300°~320°,倾向北东。其矿脉宽10厘米~20厘米,膨胀处可达30厘米~60厘米,呈透镜状,分布于高山南坡。矿脉中的矿石呈白色、红色、黄色、黑色,质地较细腻,透明度较好。分布于北坡的矿脉,宽度为30厘米~50厘米,最达1.2米。矿石呈浅灰色、灰色、部分为乳白色、浅肉色、白色带黄或黄色。
走向东西向的一组矿脉,脉宽10厘米~20厘米。矿石呈灰白色,浅灰-乳白色,其透明度和细腻度中等。
在坑头一带,容矿围岩为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矿脉受压扭性断裂控制,以北东走向为主,脉宽1厘米~50厘米,矿石呈灰黑色、灰白色透明度较好。围岩具强烈黄铁矿化。
都城坑脉矿总体分布上以北西向为主。其形成系含矿火山热液沿围岩裂隙充填而成。脉宽一般仅2厘米~10厘米,矿石呈红色、浅红色、赭红色、浅肉红色、乳白色、黄色等。前两种颜色矿石透明度中等,石质细腻。围岩黄铁矿化、叶腊石化、硅化较强。在都城坑可见东西向及北东向矿脉,脉宽1厘米~5厘米。
2、 善伯洞—月尾矿段
位于剃刀山火山机体的东南侧。围岩多为紫色流纹岩、熔结凝灰岩。流纹产状围绕剃刀山变化。善伯洞一带以北西走向为主,到月尾则以近东西为主,倾向北东或北。
在善伯洞,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囊图状,宽度1厘米~50厘米,延伸10厘米~300厘米,脉体呈断续分布。矿石多呈灰白色、浅灰色,透明度较差。局部微见透明,细腻度一般至中等。在月尾,多见层状脉,矿石多呈猪肝紫、艾叶绿、黄绿色,色彩斑斓,不透明者居多,细腻度中等。此类脉一般与围岩呈渐变关系,脉壁主要为叶腊石,偶见硅化。
以地开石矿物为主要矿石脉,呈北东及北西两组走向。北东向的脉宽多在0.5厘米~5厘米,矿石呈浅肉红色、浅黄色、黄绿色,透明度、细腻度均较好,多呈脉状填充于压扭性断裂中。北西走向的脉,宽度大于前者,矿石透明度也略好。矿脉一般延伸不长,充填在张性裂隙中。
3、 金狮公山-金山顶矿段
金狮公山至金山顶约3公里,分布着金狮公山、吊笕、金山顶3个矿点。金狮公山在北西向与北东向带交汇部位。吊笕矿点 位于金狮公山北东东向约1公里处,位于流纹岩中。
吊笕石一名“豆耿”,石质坚硬,微透明及半透明,外表富有光泽,以黑色最常见。另有白色或黄色石皮,其他有灰、白、蓝等色,但多杂于黑色之中。矿石中局部有结晶体,呈蓝色,肌理通灵,称为“吊笕冻”,极似“牛角冻”,但肌理黑色条痕与“牛角冻”之萝卜纹迥异,且石质脆而硬。
金山顶矿点位于吊笕北东约1公里处,流纹岩中。因矿位近连江县,色多藤黄,故有“连江黄”之称。连江黄石质硬而微脆,有细裂纹,肌理隐条条直纹,似萝卜纹,但纹粗且直。也有色白者,称“连江白”,色正质嫩,冒充“田黄”出售。连江黄与田黄石质虽有相近之处,但从石皮、红筋和萝卜纹三方面认真鉴别,则不难分辨,其光泽亦大为逊色。
二、老岭—松柏岭矿带
本带处于矿田北西部,旗山西侧至黄巢山西侧的连线上。该带呈北东40度向延伸,带长3公里以上。带内关金山有叶腊石、明矾石及强硅带化。带内有老岭、松柏岭矿点。前者处于与北西向虎口-金狮山带的交汇处。后者处于与黄巢山周边环形构造交汇处。
1、 老岭矿点
老岭,在旗山峰北东30度向1.6公里处,流纹晶屑碎屑凝灰岩与流纹岩接触交界带上。老岭矿为叶腊石矿区,经勘查由8条叶腊石矿体组成,长分别为120米和80米;平均宽度分为16米和35米。这里的工业用叶腊石丰富。1994年踏勘时,曾在勘探叶腊石矿床的钻孔平台壁上,见地开石脉,呈北东20度走向,最宽处30厘米,窄处4厘米~5厘米延伸300厘米~400厘米;另一组走向北西305度,厚仅3厘米~4厘米,系较纯地开石脉。
前人认为老岭石质坚脆,微透明,颇具光亮色,以青翠与赭黄二种最普遍,青者名曰“老岭青”,黄者曰“老岭黄”,其中结晶体者俗称“老岭通”。据上所述,推断此系较优质叶腊石,而非地开石。大规模开采工业叶腊石如能回收优质叶腊石及地开石,则效益大。
2、 松柏岭矿点
旗降以北1.5公里处的松柏岭,主要出露暗红色流纹岩、熔结凝灰岩。该段有3组寿山石矿(体)脉。
第一组,矿体走向南北,倾向西,倾角缓(多在30度以内)。矿体呈透镜状或囊团状顺层产出,长数十厘米,宽12厘米~20厘米。矿体两侧可见到几厘米宽的地开石化、叶腊石化蚀变带。矿体中心部位常见半透明、质纯的地开石,但分布稀疏。第二组,走向南北,倾向西,矿体长数十米以上,最宽处可达几十厘米。矿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地开石、高岭石。第三组,走向东西,倾向南。矿脉与围岩界线清楚,在坑洞内脉长400厘米,宽2厘米~20厘米。矿石多出现于裂隙构造的膨胀部位。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乳白色、白色地开石,半透明,质地细腻。但矿脉分布稀疏。
三、虎口—金狮公山矿带
属北西向矿带,带上除虎口矿点外,向南东去有猴柴矿磹和金狮公山矿点。
1、 虎口矿点
虎口位于老岭北东去600米处,属与老岭—松柏岭北东带的交汇处,即寿山叶腊石矿区。叶腊石产出于含角砾熔结凝灰岩夹晶屑凝灰岩及流纹岩中。矿体受层位控制,似层状,共勘探出6个叶腊石矿体,储量500万吨以上。矿体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明显,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25度~35度。前人记述,虎口曾产质量较佳的寿山石,称“虎嘴老岭石”,有黄地黄纹者名“黄缟老岭”。红色地含各色缟纹者曰“色缟老岭”。解放前曾被采作砚石,以后又有人取其色正而明亮部分,用于雕刻,仿制玉器。此皆叶腊石矿中优质叶腊石。踏勘时曾在虎口叶腊石走向叶腊石脉,宽5厘米~10厘米,长500厘米~600厘米,条间间隔50厘米~100厘米。此叶腊石比一般叶腊石石质较好,可作低档寿山石材。采矿者称:开采过程中经常见有较优质的寿山石石材。由于大规模爆炸开采,鱼龙混杂,无法将工艺叶腊石拣出。
2. 猴柴磹矿点
虎口南东去1公里许,为虎口叶腊石矿东南的延伸。1959年福建省冶金厅地质队曾进行过勘探:矿体形状呈扁豆状、脉状、脉长300米,平均2米,氧化铝可达29.2%。
早在南宋,就有人在此开采并用作刻制石佣。石质松软,微透明,但多含砂丁。有黄、绿、白、灰、红诸色,以黄绿色常见。质通灵而肌理隐色斑和条纹,状如槟榔芋者名“槟榔九茶岩”,色白者名“白九茶”,又有质凝腻,纹如吊笕“虎皮冻”,稍微纤细者,别其名“豹皮冻”。此类矿石与虎口矿石一样均属叶腊石型矿石。
3. 金狮公山矿点
从猴柴磹南东去2公里处,矿点位于流纹岩中。前人曾开采金狮公山石,石质粗糙,坚硬,光泽度差,色多黄、红、灰相间,密布金属细砂,其中质纯者近似“鹿目格”。踏勘时,在山之南麓发现呈层状产出于流纹岩中的叶腊石矿,矿体长大于100米,厚度大于20米,走向320度,倾角小。上部叶腊石质量好,下部矿石中见叶腊石与硅质团块混杂,未见寿山石。然金狮公山北西坡,北东坡均发现地开石脉。北西坡地开石脉呈二组,走向75度者宽仅数厘米,白色半透明,细腻度中等;走向300度者宽1.5厘米~4厘米,白色、半透明、细腻度一般。北东坡:走向325度脉,宽10厘米~15厘米,浅红色透明差,当地名曰粗红;走向60度者宽20厘米,透明度也差,属粗红类。大量叶腊石化发育和地开石脉出现,加上群众在山坡下曾掘出可用的独石,说明本区仍有找矿前景。
四、旗山—加良山矿带
露出于矿带南部。矿带长8公里以上,断续出露旗山、高山、芙蓉洞、家良山矿点。带上出露3个破火山口(旗山、芙蓉山、加良山),其旁侧发育了旗山、芙蓉山、加良山矿点。矿点周边均见叶腊石矿体。
1、 旗山矿点
旗山南侧山坡,围绕旗山分布叶腊石矿脉,脉长达500米以上,用于作工业原料,已开采多年。前人曾在此采过矿石,认为不宜用于雕刻,俗称“旗山砖”,似“黑高山”,多取作砺石,质硬多砂,不透明,有黄、灰、青各色。在叶腊石矿的南东向公路侧有数条地开石脉,厚5厘米~10厘米。
2、 芙蓉洞矿点
位于高山南东1.5公里处的芙蓉山破火山口北西侧,名为“鬼洞”。前人认为石质粗劣,坚硬多砂,有褐黄、灰白等色,皆不透明,不宜雕刻,故未曾大量开采。1994年闽东南地质队来此踏勘时发现鬼洞叶腊石矿,似层状,产出于流纹岩中,呈北西330度延伸,矿体长80米,走向被断层切断,上部厚而下部薄,斜深甚大。矿石中含叶腊石65%~86%。矿物中见地开石呈不规则团块出现。估计叶腊石矿量几十万吨。
3、 加良山矿床
加良山破火山位于芙蓉山南东约3公里处。该处为标高634米锥形山,四周被环形深沟切割,平面上呈北小南大的不规则形状,面积约2平方公里。叶腊石矿体绕加良山中心呈环状分布,附存于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熔结凝灰岩中,矿化面积达0.6平方公里,大小叶腊石矿体百余个,以I号矿体最大,占矿区总储量84%。单个矿体,长几十至600余米,出露几米至95米,向下延伸几十至240米。在I号矿体下盘产工艺石,称芙蓉石,多由较纯叶腊石所组成,是典型的叶腊石型矿石。芙蓉石本身就是叶腊石矿的一部分,其产出多为平行叶腊石矿总体延伸。芙蓉石石质腻而细,光滑而洁润。以白色最典型。白色者名白芙蓉,质极细嫩,堪称最佳。此外,有黄芙蓉,透明妩媚;红芙蓉娇艳夺目。近代印石鉴赏家,对芙蓉石评价很高。陈子奋曾赞“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峙寿山”。芙蓉石又有以矿洞定名的。如“将军洞芙蓉”,还有“上洞芙蓉”等。由于叶腊石矿床很大,芙蓉石应有较大蕴藏量。
五、黄巢山环形矿带
黄巢山位于矿田北部。山势近南北走向。南北约3公里,东西约1公里。海拔931米。黄巢山中部为小溪组上段熔结凝灰岩、凝灰熔岩组成。周边出露大量的角砾(集块)熔结凝灰岩,四周发育一系列环状断裂,为叶腊石、寿山石矿液提供了形成的空间。沿黄巢山西、南、东均见有寿山石矿分布。西侧为松柏岭矿点,位于环形断裂与老岭—松柏岭北东构造带交汇处。南西侧有旗降、大山矿点,南部有柳坪,东侧有东坪、瓦坪诸矿点。
1、旗降、大山矿点
旗降位于猴柴磹东北1公里处。矿脉产于火山角砾岩与流纹岩交界处。
旗降矿段主要由北北西向矿脉组成,赋存于层间破碎带中。矿脉走向350度,矿脉中间最好部分已采空,所遗脉幅最大宽度10余厘米,多数地段小于5厘米,或仅见断层裂隙。矿脉延伸达百米以上。在矿脉中心部位,矿石呈蜡黄色、红色或灰白色,略具油脂光泽,不透明,质地较细腻。在矿脉的边部可见角砾边缘被热液交代出现的层圈结构。脉的边部还见有宽度不大的地开石化、叶腊石化和高岭土化。在此脉下盘几十米范围内,见有交代—充填脉,脉宽1厘米~12厘米。在脉的膨大部位,采矿者曾采到质量上乘的矿石。
位于旗降西部与隔沟相望的大山叶腊石矿区,见有北北西走向的地开石矿脉,呈不规则的透镜状,长度4米~5米,最大宽度20厘米。矿石呈灰白色、绿白色、红黄色、微透明,顺层交代—填充于熔结凝灰岩中。
2、柳坪矿点
位于旗降南东1公里处。在暗红色含角砾凝灰熔岩中有呈现不规则脉状顺层交代叶腊石矿脉。脉的宽度大小不一,大者可达1米,小者仅数厘米。矿石呈灰白色、灰黄色、浅黄绿色、浅紫红色。大部分不透明,质地粗糙。其中部分矿石质地细腻,曾开采作为普通档次工艺雕刻石及印章石。
柳坪石自民国以来,曾有大量产出,并为寿山石雕刻品主要原料,以低廉、易操刀而著称,为雕刻家所欢迎。作为叶腊石型雕刻石,柳坪地区还是有找矿前景的。
3、东坪—瓦坪矿段
位于黄巢山破火山口的东沿,在流纹岩及晶屑熔结凝灰岩中,见有成矿后前环状断裂由其东侧通过。在东坪,地开石矿呈透镜状,产于流纹岩中。控矿构造为走向近南北的小断裂及派生的羽状断裂。地开石矿主要充填于其交汇处,其矿体长80厘米~150厘米,宽20厘米~60厘米。矿石呈浅灰白—白色,半透明,细腻度中等,可供工艺雕刻用。在该区南部的瓦坪,地开石矿体赋存于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中。沿压性小断裂中充填地开石脉,走向南北,宽2厘米~5厘米,脉侧见叶腊石化。矿石呈白色、白带红色、半透明状,细腻度较好。
六、田黄石分布
田黄石通称田石,因产于田中而得名。至今已挖掘出的田黄石主要分布于寿山溪两旁的水稻田中。田石,按产地不同,可分为上、中、下坂。上坂,又称“溪坂”,近坑头溪水发源处的一段水田,所产田石,多色淡而质灵。中坂,所产田石最佳,色浓质嫩。下坂所产田石,色如桐油,质地凝结。碓下以下,偶见田石,多质硬而粗,色黝黯。但最近福州雕刻总厂郑宗坦、王一帆等人考察发现下坂的“田黄石”质地与色泽更为精美。特别是碓下以下偶见的田黄,质地更为上乘。
田黄分布图
寿山村
山脉一角
寿山石矿石古洞口
矿田入口
矿山一角
矿田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