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常飞
清代书院兴盛与普及,致使各地学宫遍布、书院林立。福州凤池书院,创设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初名“圣功书院”,后因地处宋状元许将故宅凤池里,遂以是名焉。创办以来,往来山长不乏硕儒名师,如赵在田、魏敬忠、郑元壁、郑世恭等。
戊戌(1898)政变后,全国知识界思想一新。时任山长陈璧,深明世变,顺应历史潮流,认为旧有的八股试帖等书院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激剧变化的社会文化需求,呈衰败沉沦之迹,若纯以文章课士,不能满足国家培养救亡图存人才的急切需要。于是在书院中倡导学习时务、策论,一本“实学”,以求“经世致用”,为古老的儒家传统学术,赋予新的内容。
陈璧一生致力于教育、经济与实业,为官清正,耿直敢言,光绪年间累官至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任内勤于职守,不避劳怨,在位兴利除弊,于社会多有贡献。
致力教育
陈璧(1852-1928),字玉苍,号玉巷,晚年别号苏斋,闽县(今闽侯)人。陈璧少小聪慧、好学深思,同治三年(1864),师从林实夫先生读书,同治五年(1866)跟随从叔父庆臣学习。同治七年(1868),受督学使者邵汴生知,入县学,补弟子员;光绪元年(1875)秋,陈璧以廪生举于乡里,主考官以“经文策问冠场”特拔中式;光绪三年(1877),时年26岁成贡士。光绪十四年(1888)六月,授内阁中书,充方略馆校对官。光绪十五年(1889),简放湖北乡试正考官,光绪十九年(1893)五月,任贵州乡试副考官,以选拔严明,故得人称盛。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补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充会典馆详校官。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二月,陈璧奉命在京管理街道事务,其间修浚官沟,与商民为便。六月,遭逢母丧,回里服孝。在福州,见福建船政局务不振,曾三次上书奏请整顿,其建言皆切中肯綮,均被采纳,有效推动了船政事业的发展。又与林纾、力钧等创办苍霞精舍,林纾为总教习,任佩珊为学堂监督,录取学生50人。在学科建设中,开有经史、时务、算学、英文、地理等课程,学生们“晨受英文及算学,日中温经,逾午治《通鉴》,迨夜燃竹,复治算学”,体现了中西并重的思想,此举一新闽省教育,开启福建近代学堂先声。
光绪二十三年(1897),陈璧主讲福州凤池书院,造就人才颇多。他规定在书院每月固定的四书文、试帖诗、经古文课程外,增设时务、论策等门类,使闽中学风为之一变。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变,引发全国知识界人士思想震动,福州四书院(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各位山长及诸贤,群集商讨以往考课方法应否改变。谢枚如与叶恂如主张仍旧,而陈璧和陈宝琛则一致认为,要“以新学时务为主,使全省俊英集中研究,造成通今博古、融汇中外的人才,以当前的急务而救垂危的中国。”(陈遵统《福建编年史·第四篇》)鉴于这次四书院在教育路线上的选择,外界人士因而有“如如不动,陈陈相因”的趣说。
名著朝野
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璧守丧期满服除,调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次年,上命其巡视中城。在京,他奏请办理团练,以镇压义和团。“拳乱”伊始,陈璧首先上奏表示“拳民”不可用,及至拳焰大张,他又疏陈“教民宜许自新,不宜多事诛杀”。当八国联军侵据京城时,慈禧乔装出逃,官吏闻风尽走,京城大乱。危难之际,陈璧挺身而出,决定留守善后,力挽狂澜。他周旋于各国,骋其才智,多方协调,终于收回京城地面主权,使人心稍定。其间,“他主持总理公所,所出告示均列‘大清年号’。他还联合在京的33名官员,电请李鸿章回京主持‘和局’。”(闽侯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闽侯县志》)一番举措,堪称尽职尽忠,履行了为臣“致身要道”。
经历此事后,陈璧名著朝野,京城百姓无不歌功欢赞,遂渐受清廷刮目。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擢升顺天府(清代北京地区)丞。任内不辞劳怨、忘身奉公,面对当时吏习腐坏,他裁汰胥吏,整治机构臃肿、政出多门等行政低效率现象。他认为《钦定学政全书》是“学臣校士之准绳,士子立身之根本”,事关振兴学术、培养人才的大要,应及时续修完善,使士子学员得所指归。此书虽经礼部开馆续修,却久未竣事。他向朝廷陈述理由说:“查科场条例,每年尚有续增,而《学正全书》溯自嘉庆十七年修后,距今百有余年,累朝圣训,理应接续记载现行事例,亦宜分别汇编。”(陈璧《望嵓堂奏稿·奏请续修学正全书以崇正学摺》)
光绪二十七年(1901)迁太仆寺少卿,补授顺天府府尹,并会办五城事宜。当时京城衙门与各国往来频仍,文牍交互日繁,洋人所使用外交者,皆属国人。他观察到,通事者“亦能操洋语,作洋字。及察其中国文理,陋劣疏甚”。认为长此以往,持才者纵能使于四方,然于其身之学识无补,于外交大计更无裨益。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陈璧督办五城中学堂(京师有官立中学,自此而始),以“文行交修、讲求实学”为宗旨,聘林纾(汉文总教习)及诸分教习,使“讲解经义,以明其理。博综史事,以穷其变。务使学有心得,而后参考时务,搜览译书,并聘洋文教习兼治外国实学,旁涉艺事”。(陈璧《望嵓堂奏稿·奏设五城中学堂兼治中外实学以兴教育而图自强摺》)先继承我国固有文化传统,然后再学习他国学问,学程中融汇中西文化而有所侧重,以期待培养出道德纯正并能学贯古今中西的大才,这是当时“中体西用”的主流看法,也是中和的教育之道。
他还创办顺天中学堂,面向顺天府所辖各县招生,择优录取。学堂开办后,陈璧即广购书籍,以备学生课余浏览。然“所储各种书籍多有说而无图,足以佐理想,不足以考形式。至于各家虽有笺释,要皆一知半解,无补见闻。”(陈璧《望嵓堂奏稿·请赏给顺天中学堂及工艺局图书集成摺》)他认为《图书集成》一书,“博物家奉为初祖,而藏书者所宝为奇珍”,也请求购置一部庋藏学堂。学堂内设有国文、算术、历史、英文、东文、社会学、国画等课程。开设以后,广育人才,近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和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等,就曾课读其中。后又改金台书院为校士馆,以储各方俊秀,使“志切向学,年龄不合例者”也能就学此间,宏其造就。复设立京师工艺局,促进工业、纺织局以教女红。
铜币大臣
古人言“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古以来不乏学优出仕之人,鲜闻有“请学为圃”者。他看到西人研究农工,获利极丰,而中国有志之士多不屑业农。京师之中,游民众多,他意识到有加以职业训练之必要,于是在工艺局中附设农科工艺局,引入铁工、画漆、绣工等各门技学,招收少年游民半工半读,学习手工艺品制造。后又创建宛平高等小学堂等学校以普施教育,此数举首开风气,各地竞相模仿,推进了教育近代化。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廷成立商务部,陈璧补授右侍郎,后转左侍郎。其间,参与修订官制、商律等事宜,皆能次第条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转户部右侍郎,初充财政处,开办天津造币总厂。当时各省多不明货币制度,“竞铸铜元牟利,设局至二十二所,钱货充斥,物价腾踊,商民苦之。”(叶恭绰《清故邮传部尚书玉苍陈公墓志铭》)朝廷觉事态严重,遂令陈璧解决。他周历数省考察,制定出整理币制办法十六条,认为要“统一铸模、划定成色、重量,限铸额、订价值,化畛域以畅流通,定簿记以严考核”等,为币制统一奠定基础。他还主张,“应急造新式银币,以铜币为辅,并限制铜币铸数,以维法价”。为此,人们称其为“铜币大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陈璧升任邮传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管理全国路、电、航、邮等行政大权。他于公事不敢稍殆,“每日九时必莅署,员司持牍以次进,手批口授,罔有暇息。”(陈璧《望嵓堂奏稿·序》)努力推行改革,兴利除弊。光绪三十四年(1908),陈璧上疏陈言:“……乃观商线所至之处,皆属市镇都会,而边远省分,如云、贵、广西、甘肃、新疆,商人以无利可图,均推为官办。虽商力实有未逮,而顾私利、忘远略,实悖朝廷立部之心”。(《清史稿·志126》)他建议筹还商股,将原由官商合办的电报改为官办。他还创设交通银行,成立交通研究所,奖励研究人员对邮电、水陆交通进行科学研究与改革。十一月,奉派考试进士馆游学毕业人员,可谓终日乾乾,不遗余力。陈璧勤于职事,所作惠民良多,故日渐为慈禧皇太后所倚重,“每有劾奏,辄出以示,且加慰勉,众尤忌之。”
[《清史列传》(清史馆待刊稿)]
当两宫升遐,政局突变,“宣统元年(1909),御史谢远涵‘摭拾蜚语’,劾奏陈璧‘滥用私人,糜废公款’,命大学士那桐、孙家鼐查办,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罪名,交部议革职。”(政协闽侯县委员会编·《闽侯进士录》)。虽曰不保其位,然举其功迹未可磨灭。陈璧执掌邮传,前后不过两年,其致力政务之发展,已见显著成效,倘假以时日,必有更大贡献。诚如夏仁虎所言,“陈在官无美评,然京汉路之赎回、京张路之兴筑,皆其手办也。”(夏仁虎《旧京琐记》)又据深知陈璧者谈:“璧平生认真办事,一意孤行,嫉恶如仇,不避嫌怨,言语声色之间,颇有使人难堪者。”邮传一部,乃清季利薮,陈璧为官刚正,一有不合,必见辞色,虽精通部务却不善人情,终遭模棱途说,以至招怨贾祸。
心系乡梓
陈璧免职后,出居苏州,宣统三年(1911),由苏州移居天津。俗言“狐死首丘”,叶落归根。陈璧有感于京津之贫穷同乡,病殁后,苦于运柩费重而不能归葬,于是力请当道减免运柩费用,卒得许可。民国元年(1912),他由天津迁往沪上,感到族谱年久未修,不足以使人敬宗睦族,于是与里人议修,并潜心调查,采集资料。翌年,觉南方卑湿,不宜疗养,又移居京师,于西城构筑“苏园”,平日课孙诵读,闲暇种花莳蔬,燕居怡乐,翛然忘世。
陈璧晚年虽远家千里,然心中常系念乡梓,得知族人常因贫乏而不能以时婚嫁、殡葬,就与乡党族人谋立苏坂义庄,自己捐资产以为首倡。家乡苏坂学堂办学经费拮据,管理松散,于是又致信家乡,改定学堂章程,增设学科,使里中子弟受益,向学者日众。后因年老体衰,于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初五日病卒家中,葬于北平阜成门外田村之原,享年77岁,著有《望嵒堂奏稿》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