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意格1874年船政总结报告
2018-04-1103-25-34来源: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沈吕宁

  一、前言

  日意格(Propeer Giquel)(1835—1886),法国人,熟悉中国语言文字,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随军来华,同治元年(1862年)组织“常捷军”,支持左宗棠对太平军作战。同治五年,船政聘日意格任正监督,同治十三年任职期满,又担任沈葆桢巡台顾问及船政两次派遣留学生的监督等职。

  1874年2月16日,时任船政总监工日意格(Prosper Gequel)完成船政六年计划合同后,向船政大臣沈葆桢递交一份总结报告,这份报告用法文写成,该报告应有向朝廷呈报的正式中文译本,但至今未在各文献中看到,而当年底就由H.Lang翻译的英文本在上海新闻晚社发表,如今由亚马逊书店可以买到,英文名为The Foochow Arsenal,and Its Results。(译为:福州兵工厂和它的成果),副题名为: from the Commencement in 1869,to the End of Foreign Directorate。(译为:外国总监自1869年开工,至1874年2月16日工作结束 ),内容分概述和1873年11月18日向船政大臣沈葆桢递交的报告两大部份。附录有沈葆桢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十八日向朝廷的奏折:“船政教导成功,请奖洋员匠并筹犒金、回费折”及朝廷对洋员的授奖旨令。原报告内页附有“福建船政局全图”两张,是最早的船政建筑布局详图,可惜亚马逊英译本缺前面附图及最后附受奖中国员工名单两大部份。

  日意格总结报告内容十分丰富,为读者展示了大量以往文献中所未记载的珍贵内容。报告详述了船政建造工厂建造舰船和开办学校的宗旨,经过全厂员工五年的努力,按计划完成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如此明确的建厂思想和全面完整的工作计划,为同光年间自强运动首开先例,足以证明左、沈二公的对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深思熟虑,高瞻远瞩。

  日意格的报告在林庆元(1)和沈岩(2)的专著中都曾被引用,朱寿榕的论文《清代福建船政主体建筑布局及演变考释》也引用了日意格的报告及大量文献对船政建筑布局作了考证(3),其对船政总体布局研究,补充了日意格报告的不足。黄伟根据《法国工程师回忆录》翻译的日意格《关于福州船政的讲演》与其英文本前半部份内容有一些相似(4)。

  二、船政建设的起始

  同治五年,左宗棠得旨批准建设船政后,即召原议之洋员日意格、德克碑来闽,会商一切,并同赴马尾罗星塔择定地址,日意格在报告中详述选址的经过,选定建造海军船厂有如下的考虑:

  马尾港易于防守,散布在闽江口的小岛和曲折小山上非常有利于修筑炮台。沿江而上,岸边山脉达十英里长。只要在其中部署少量水雷,就能使航道完全阻断。兵工厂还有另一个有利条件,它靠近大城市,便于高级官吏和员绅监督工程进度。另外重要的是资金有保障,因为那里设有中国政府聘请的欧洲人管理的海关。该地还拥有容纳吃水22至23英尺的船舶泊地,可以完全容纳船政工厂制造的船舶,也十分适合建设码头和工厂。

  在报告中所提到左宗棠和日意格订立的合同含如下几点内容:

  1.建造适用于造船舶和发动机的厂房和造船船坞;

  2.设立学校,培养船政所需要的领班工人、操作船舶和轮机所需的船长和轮机长;

  3.由欧洲的主管人员执行并参与工作,培训中国的技术工匠,工长和学生;

  4.提供一种类似于Bordeaux 工厂使用Labatt专利的滑轨系统,用于船舶修理;

  5.建设金属加工锻造车间,组织民众采购在中国可以供应的铁锭和废铁,用以轧制成棒材和粗铁板。

  以上所记合同内容并不完整,笔者祖父沈觐宸《船政编年史》中记录合同内容还有:

  “定约五年限内,造成大轮船十一艘,一百五十匹马力,可装载百万斤;小轮船五艘,八十匹马力,可装载三四十万斤,均按外洋兵船式,总计所费不逾三百万两。”并规定要求“招聪颖子弟,分途学习制造、驾驶,与日意格等约五年限满,教中国生徒,能按图造船,及可自行驶船,加奖日意格、德克碑银各二万四千两,加奖各师、匠等共银六万两。”等。而合同全文至今未在文献中查到,沈觐宸在法国读书时曾见到船政助理监督斯恭塞格,他曾出示当年合同全文,但没有抄录留存。

   “十月廿三日日意格呈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各件,业经驻上海法国总领事官白来尼印押担保,其延订洋匠三十余名,宗棠饬日意格亦定合同规约,由法国总领事钤印画押,令洋匠一律遵守。”(5)合同由政府和日意格个人签定,法国驻沪总领事个人担保,与法国国家无涉,是左宗棠极有远见的重要举措,而后法国包括马江海战等一系列干扰破坏手段,都足以证明法国国家是极力阻扰并破环船政建设。(6)

  船政的管理是混合型的。中国人负责纪律、工资和材料管理;生产指令和技术指导由欧洲人负责。日意格说他一直很庆幸是将最大的工作责任交给中国人去做,让他们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同时又给予总监最有力的支持。这一条日意格本末倒置了,洋员是在船政大臣主管下工作。日意格在报告中对于左宗棠和沈葆桢都有很高的评价,对左宗棠“如果能证明福州的兵工厂是处于以往完全封闭状态的条件下建设的,他有理由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他应有的地位。”对继任者沈葆桢,“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能力,意志力和权威性,能使大家听从他的指挥。船政设立了由闽浙总督、巡抚、将军和他组成的委员会进行监督。他设立了管理委员会,聘用了一百位下级官员和当地的士绅,负责管理政府给予的账目、业务管理和治安等责任。”

  在报告中日意格也详尽列出了船政员工人数及工资收入:“中国的员工包括500名木匠,细木工和模具工,他们每天的工资是300至400文,另有600名铁匠,他们每天的工资和前者相同,这两部门各有四位工长,他们的工资是840至850文不等,这里还有130名徒工,他们所得是每天300文,还有300名在校学生、500名劳工、500名保卫兵工厂的士兵以及土方工、搬运工等;最后还有在所有管理部门的官员130名,总共约有2600人。”从工资收入看,技工每人每天300—400文,以1000—1200文折合银一两计,大约每月纹银10两,当时米价每担约(折今天160市斤)1000文,折算可买大米约1600市斤,以当今米价计算,约为人民币5000元,徒工和技工相差无多,四位工长就高一倍以上,养家是足够的。当时船厂员绅每月约10—20余两,和技工相比并未高出太多。笔者曾祖父沈翊清在总监工任内月薪是50两,已是较高的收入了。

  欧洲籍雇员,最初到达的有75人,但留下的仅52人,包括家属和孩子等共66人。包含正副监督、工程师、教习、秘书、翻译、领班工长、工人和编外人员等。工人每月工资$100,领班工长的金额加倍。此处的原文是: “The workmen are paid $100 per month;the foremen double that amount。”如果此处$是法郎,据查法国政府曾在1876年规定1法郎相当于0.2903225克黄金,每月100法郎相当克29克黄金,约折今日人民币1万元,似有可能,他们完成任务后还有奖金。

  三、船政工厂与造船

 船政建设所在地原先是一片稻田,总占地47公顷77公亩,其中18公顷8公亩用于各工厂、仓库和煤场,有屋顶的建筑物面积为4公顷30公亩。办公室、学校、中外员工宿舍、保卫队的兵营和庙宇等所占面积为6公顷84公亩,其中有屋顶的建筑物面积为3.5公顷。为加固建筑基地,在液状粘土的冲积平原上覆盖了一层固化泥,将地面提高了5英尺高度,打下近5000根桩,又造了100米的堤。重型机床和工具设备尚未由欧洲运来前,先搭建了一座小厂房用作锻造车间,建了两座炼铁炉,用中国式风箱,以手工打造出了第一批铁钉,又使用本地木匠做成的打桩机为厂房打桩,三个月后就在船坞隆重地安上了第一艘运输舰的龙骨。

  日意格对各车间的厂房,设备及生产能力都有详尽的的说明:其中锤铁厂(金属锻造车间)、水缸厂(锅炉车间)、轮机厂(轮机装配车间)包含合拢厂(总装车间)、铸铁厂(鋳造车间)等共四座工厂用厦门采购的优质砖建成,车间的中央大厅宽度都不少于20米,在合适的部位放置了屋脊的斜撑,用新加坡的防蛀木材制成长22米的横梁,在本厂内打造了120根每根2500公斤的柱子作为支撑。其他车间用木料建成,包含钟表厂(精密仪表车间)、铁厂(另件锻造车间)、木工所(机械锯木车间)和木模厂(模具车间和细木工车间)等。在厂外另建砖厂和石灰窑各一所。

  船台共有三座,另有座巨大的工棚作为放样厅(图纸房),能放入整艘船实际尺寸的图样;有座起动机,吊装重量为40吨;另有一座Labatt’s专利的滑轨系统,可放置100根龙骨,并可使2500吨的船体进行位移,以便装配船舶两侧各部件。

  储藏所(仓库),分成两类,由中国人直接管辖,物料先入库房,再按需派送到各工厂。

  衙门、学校、中外员工和学生宿舍,都设于工厂周围护厂河外,有士兵保卫,到晚间大门和桥都加以封闭。

  截至合同期满为止,船政共建成了15艘蒸汽军舰。船政工厂还为训练舰建威号,以及蒸汽船海彤云号、长胜号、华伏波号等提供了保养和维修。

  为了保证船政的建成,在合同制订计划要求建立一所法文学校,教会中国学生和工人建造船舶。学习掌握设计和造船的技术;另外,建立一所英文学校,学习驾船技能。由于1869年7月,原负责教育的德克碑离职,这部份仍由日意格总结报告。日意格报告中这一部份占很大的篇幅,读者发现与一般船政书籍上所介绍有较大的不同。

  四、法文学校(前学堂、绘事院、艺圃)

  法文学校含有三所学校,造船工程学校(前学堂),设计学校(绘事院)和技工学校(艺圃)。同时又负责工厂工长和技工的培训,并按规定通过考核,其目的要求在各岗位上能掌握独立操作技艺。这所学校学生要求学习法文。

  法文学校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学校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为目的,学习课程按专业须要设置,例如在前学堂学生必须学习数学、画法几何和透视学,按几何方法作图;由于必须了解船体在运动中承受各类力的冲击,必须学习静力学和机械学;这必要先掌握解析几何、三角和微积分的知识。为了解船舶、轮机以及对所有机构承受重力、压力、热膨胀和其他物理现象,就必须学习物理学。而絵事院和艺圃学生则要求学习算学、几何、代数、画法几何等课程。

  2.学校学习方法以生产实践为主,例如前学堂前两个班级学生在现场实习14个月,要求学会用公式计算出车间制造不同规格蒸汽轮机的部件,并学习调节蒸汽机曲柄轴,和设定分配蒸汽阀门的偏心轮等重要部件的操作方法。分配到造船厂的另部份学生,专门致力于船体和船用设备的制造,指导他们学会如何通过计算来确定船体形状,排水量、承载能力以及选用何种强度的风帆。设计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每天晚上学习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都在工厂学习操作,以后上午增加一小时至一小时半课堂学习,学生学习安排的非常紧张。

  3.学生按程度分班,前学堂分成4个班,前两班进度较快,第4班的程度跟不上其他3个班。技工学校也分4个班,后两班进度也较慢。前学堂最初入学的106位学生中,仅有39名被留下,有6名过世,其他60名学生由于没能完成学业,经留下延长学习仍跟不上进度,不得不令其离校。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自己培养有足够管理能力、独立设计及筹办一座工厂的人才。有必要派他们去欧洲实践学习,给予一定的时间单独地进行研究,高级工长也有必要送到国外去学习。

  4.车间和船坞工人的考核

  车间和船坞的考核是把工作指令交给高级工和学徒,要求他们具有阅读设计,并有按图独立施工的能力。他们不须要绘图或做计算,只要求能看懂设计中各项的细节并把它付诸于实施,无须进一步延伸,先要求工人和学徒在合同期满前熟悉几个月,使在没有洋员的协助下能独立组织生产,考核只对工长提出符合条件的工人和学徒进行,并在船政大臣任命的官员配合下进行。

  总结中详列出各厂的考核项目,合格的工人及学徒人数如下:木模厂,12名;轮机厂,34名;合拢厂,8名;捶铁厂,未列人数;铸铁厂,26名;水缸厂,44名;木工厂,43名;铁厂,18名;帆缆厂(包括索具厂)和内装饰厂,原本由中国工长负责制造,不再作考核;钟表厂,未列考核人数。通过考核者姓名列于日意格报告后,可惜英译本中缺失。在报告正文中提出了很多优秀学生和技工法文拼音的名字,仍可从中辨出不少优秀学生的姓名,如在轮机厂学习的郭诚、郑清濂、陈兆翱、汪乔年、梁炳年、林日章等,在造船厂学习的魏翰、寇振德、陈平国、罗臻禄、吴德章等人。

  五、英文学校(后学堂)

  按合同第十七条规定有如下具体目标:学习航海分两阶段,第一阶段要求掌握在陆地视线范围内航行,第二阶段要求远洋航行,原计划只要求在五年内保证教会学生掌握沿海航行技术。并不要求完全学会凭借罗盘和天文钟作计算的远洋航行。日意格报告说事实上学生五年内不仅学会沿海航行,也学会了远洋航海,有能力指挥船只航行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航海学校分三个部份,航海学校,建威号训练舰和轮机学校,按规定学生要学习英语。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航海学校及训练船,教会学生驾船并测定船所在的方位。要学习算术、几何、代数、平面和球面三角、天文学、航海计算法和地理。远洋到世界各地航行就必须学习球面三角和地理,通过检查学生在建威号训练船上所做的观测记录和航海日志,选拔优秀学生担任舰长和大副,学会发布驾船指令并在海上担任指挥。另外通过检查学生和水手实习的表现,判断是否懂得严格的纪律和团队精神,这对每艘战舰上的年轻人是必不可少的。

  2.轮机学校。招收曾在上海和香港工厂做过几年工的年轻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机械知识,在学校里再深入教导学习蒸汽机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学习算术、几何、设计、轮机原理、海上轮机管理规则等课程,学会使用计量表、盐度计等等。为使理论和应用相结合,先分派到工厂实习装配150和80匹马力两类船用轮机和锅炉,同时参与将全套设备安装上船。在上船实习前,均经全面考核,返港后,检查个人提交的航海记录,并将所管理的轮机作全面检查,考核结果证明对他们是可胜任的。

  3.这些学生进步很快,其中张成、吕瀚、李田和叶祖珪都是第一批选任实习船长和大副,下一个航次还将推荐六位学生为船长或大副,他们是梁梓芳、林泰曾、蒋超英、何心川和黄建勋等,第一班23名己学生完成了他们的课程。其中罗丰禄现在已是助理教习;李达章由于他的英语能力已聘任船上为战炮和步枪射击翻译。第三位黄皖已是轮机学校的助教。日意格也再次建议选送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六、日意格的结论及沈葆桢向朝廷奏请船政教导成功,请奖洋员折

  日意格在结论中提出:“我和我们的同仁已经完成了使命,给出一个圆满的句号;到1874年2月份将结束我们的任务,但考虑到在校的学生和学徒的教育,我觉得仍有责任提出,必须采取措施,继续安排对有培养前途学生和学徒进行教育,为此中国将获得巨大的收益。他们已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认真的精神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经过几年,他们一定会成为中国的工程师和部门的管理者,能够制造出各种类型的船舶和轮机,也会成为与任何国家有经验海军相同的军官。若把这些珍贵的人才分散,或只留下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这将是抛弃了七年的劳动,浪费了教师的心血,特别是学生切实的努力。”

  日意格除了向他的助理总监斯恭塞格上尉(L.Dunoyer de Sengonzal),总监办公室秘书伯朗(M.A.Borel)和两位中文秘书王葆辰和林朝参表示感谢外,还特别向船政大臣沈葆桢致以谢意。最后他对沈葆桢说:“我的话是忠诚的,但不能充分反映出阁下给我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为了不让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停止,我得到了阁下的一切支持;因为在一开始,就有对船政成功散布怀疑情绪的人,为此你不断的提出指令,以确保中国的员工遵守我们的指示,鼓励那些有贡献的人,惩治偷懒,不听流言。如果中国政府认为我们的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如它期望,公正地说,可以把所有责任推给我,因为我遇到了阁下,不可能找到您和您的官员那里得到比这更认真,更亲切的合作了。”

  日意格最后附录了沈葆桢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联名陕甘总督左宗棠、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上的《船政教导成功,请奖洋员匠并筹犒金、回费折》的奏折译文,沈葆桢向同治帝全面呈报了船政完成的各项任务,并提出初创不易,自开始即已推断今后前途无量,中方曾担心洋人不肯悉心传授技艺,也顾虑到中国民众不甚热心,以致成效有限,然此实过虑,由于皇帝陛下的支持,船政得以存在,并达到今日之规模,将来必有更大的贡献,本厂现已日趋完善,但不可故步自封,今后必须紧跟列强,如有此愿望,日后必会能对我国作出更大贡献等等。

  沈葆桢向中央提出应加奖两监督各银二万四千两,加奖外国员匠银六万两。又约明五年工竣,每名另给辛工两月并匀给回费三百七十八两。照现在洋员名数科算,统共犒赏辛工,回费需银十五万两有奇。并提出中国出力之员弁工匠,可否一体并案保奖,以资鼔舞而责后效。(7)

  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874年2月2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皇帝谕旨正式授予日意格一品官衔,赏穿黄马褂,并一等奖章。助理总监斯恭塞格、航海实习教习德勒塞,三品官衔,头品顶戴;其余:四品官衔,头品顶戴,3人;四品官衔,1人;四品官衔,二品顶戴,5人;四品官衔,金质奖章一枚,2人;五品官衔,金质奖章一枚,12人;六品官衔,银质奖章一枚,25人;共51人。

  七、结语

  1.日意格的总结报告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来描述船政建设和教育,日意格等人对船政贡献,自不待言,而沈葆桢处理船政建设过程中受到国内外阻挠不断,洋员德克碑及博士达等人的挠扰更为直接,尤其资金筹措困难重重,沈葆桢和船政全体员绅设法克服化解,详见《沈文肃公政书》卷四各篇。

  2.船政是同光自强运动中最主要成果之一,洋人撤离后,船政全体员工学生仍然自强努力,不断创新,人才辈出,如铁胁代替木胁,自行设计的艺新号,铁甲兵舰平远号,青洲石船坞,三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以及例如甲申、甲午及抗日等诸多对敌海战中英勇不屈的官兵,都足以证明船政之成功。

  3.船政学堂是我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海军学校,也是第一所高等工科学校,以后各地所设的海军学堂如:广东、天津、江南等水师学堂及烟台海军学校等,皆多聘用船政学生为教师。陆军直到甲午(1894年)后各地方始试办武备学堂,相差达20年之久。可见船政建设和教育成功并得以坚持是何等之重要。

  注释:

  1.林庆元:《船政局史稿》[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p512;

  2.沈岩:《船政学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p148;

  3.朱寿榕:《清代福建船政主体建筑布局及演变考释》,郑新清主编:《船政文化研究》第七辑[C] 2015年,p168-182;

  4.黄伟译:《关于福州船政的讲演》,《闽都文化》,[J] 2016年(3) ,p22-28;

  5.沈觐宸:《船政编年史》[M],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2010年,p27;

  6.沈吕宁:《法国阻挠船政始末》,钟同主编:《船政足为海军根基》[C] 2010年,p174-188;

  7.沈葆桢:《沈文肃公政书》[M],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卷四,六十六页,总833页。

  (作者为沈葆桢后裔,高级工程师)

  (本文来源:《福州史志》2018年第1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