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目体 按事物属性分类目编排的体式。最低层次为目。层次标题不冠序号,仅以字号大小或不同字体区分。根据分类是否有纲(门)统领,有纲目体、平目体两种表现形式。在志书编纂中,也有志书采用纲目与条目结合体。新编志书中,还出现“板块类目体”一词,如《秦皇岛市志(1979—2002)》《中国·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志(1984—2003)》的篇目设计采用板块类目体,每个板块由4个层次组成——板块、类目、分目、条目,条目为志书主要内容的基本单元。①纲目体。又称门目体。宋朱熹修《通鉴纲目》始创。原指以大字为提要,以小字分注称为目,每事均有提纲、纲简目详的一种体式,又称大志体。方志采用这一体式,先分若干大纲(或类、门、志),其下再分细目,层层统属,较平列体优越,因而被普遍推广。以政区为纲的结构多见于全国性的总志及一省通志。以事类为纲的结构始见于宋,嘉定《赤城志》、元《重修琴川志》、明正德《松江府志》、清乾隆《西宁府新志》等均属此体。以政区、事类混合为纲的结构类型相对较少,出现于宋代、明代。宋乾道五年(1169)张津纂《四明图经》是较早采用此种结构的志书,其他还有宋方万里《宝庆四明志》、明王元正《四川总志》及周季凤《云南志》等。②平目体。又称条目体。方志中只有一层类目,并列平行、互不统属。北宋朱长文元丰《吴郡图经续记》较早采用此种体式,其他较为典型的还有绍定《吴郡志》、绍熙《云间志》及元至正《崑山郡志》等。因官方提倡,明清时期此种结构的志书较盛行,如明嘉靖《山东通志》、清贾汉复修《河南通志》《陕西通志》等均采用此体。其特点是类目清晰,便于编纂、检索,但无纲统领,显得松散,缺乏整体性,乾嘉后此种体例使用较少。民国时期有部分志书如白永贞《海龙县志》等采用此结构。
(摘自:《方志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