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山丘是戴云山系向东北方向延伸的支脉,绝对高度都在海拔1000米以下。按照延伸方向和分布情况,全县分为西北、西南、北境、东北、中部和东南6个部分。
一、西北山丘
位于龙江上游之北,石塍溪以西,大致呈南北走向。
一都溪以西两支 一支蜿蜒于县境:福、永边境有丁(顶)岩山(海拔760.9米,“海拔”、“米”下略)、顶埔(945.9)、雪因(湮)仑(885.9)、隔头亭;福、莆边境有灯炉寨(753.3)、鼎坞(炉)寨(787.2)、祠堂山后(668.3)、提打(它)山(392)、寨山岭(寨山)(353.2)。另一支是:白石(下)(590.7)、新旗山(471.2)、尖尾山(665.5)、大部(窝)岭(774.8)、羊角寨(341.2)、龙凤山(557.2)、寨尾山(737.2)、虎头老鼠尾(706.3)、凤头尖(905.5)、张公岩(660.4)、马鼻山(352.4)、溪西山(249.3)、红山(369.5)。
一都溪之东一支 自福、永边境的古崖(岩)山尾(1000.3)始,往南有笔架山(743.3)、犁壁寨山(473.9)、龟湖山(880.7)、孩儿尖(868)、鸡笼山(306)、坪洋寨(611.6)、双喜寨(510.3)、狮头山(884.3)、大(过)山尾(789.1)、芹寿山(223.9)。
石塍溪之西的一支 北起珠仑,向南伸展有:天竹岭(705.2)、虎头山(191)、红岩(703.6)、凤冠山(844.4)、齐云山(975)、太城山(437.4)、石竹山(534.2)。
西北山丘幅员广大,群峰屹峙,林木茂翠。主峰古崖山尾海拔1000.3米,为县内最高峰。
二、西南山丘
成西北——东南走向。
绵亘于福、莆边境的一支 白鹤尖(758.6)、尖山(896.2)、虎鼻尾(狮口尾)(819.8)、乌寨尖(乌石寨尖)(661.4)、鲤鱼山(596)、笔架山(556.1)、魁山(331.3)、草堂山(272.7)、犁头山(溪)(157.8)、翁山(131)。
往东的一支 倒垄山(208.9)、五里山(391.2)、后面山(251.6)、寨山(273.2)、瑞峰山(408.1)、弥勒山(676.8)、鲤鱼尾(449.1)、狮公山(732.5)、羊头山(763.4)、鲤鱼山(658.5)、笔架山(593.8)、大帽山(963)、双桧(髻)山(771.9)、鸡窝山(679)、龙潭山(728.1)、井里山(729.1)、寨山(483)、六门山(483.3)、石竹山(453)、城里坡(596.4)、乌暗坑(623.8)、寨山(548.8)、鸡姆山(348.3)。
主峰大帽山海拔963米。
三、北境山丘
大致呈东西走向,延至东北面后,改成西北——东南走向。
始自狮头岩(293.8),向东南延伸有五龙(子)岩(535.7)、虎尾山(382.5)、塔子尾(364.9);折向东北有大(尖)尖山(509)、黄晶岭(528.8);后向东南伸展有雷打石(516.2)、假青岩(398.3)、青炎山(518.1)、乌石山(418.8)、王母山(586.6)。
主峰王母山海拔586.6米。
北部石塍溪以东、涧溪之西 较高的山丘尚有:石山(466.8)、北箭(占)山(193)、马头岭(441.8)、纱帽山(479.2)、金鸡山(366.1)、大坪山(415.1)、北坪山(445.6)、寨山(237)、坑头山(222.7)等。
四、东北山丘
分布在龙江下游之北、涧溪以东。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从西往东排列顺序:
第一支 草堆山(238.2)、大山(314)、天下山(317.1)、人山(389.5)、在(寨)门里(307.7)、金座(苍)山(343.1)、九莱坞(韭菜垄)(135.6)、十排山(285.3)、火挡(墩)尾山(181.5)、玉屏山(191.6)、复船山(118.7)。
第二支 崩山(616.4)、大山母(605.4)、虎头山(461.1)、天尾山(463.3)、大山坪(492.4)、马头企(崎)(567.4)、七层营(547.4)、七层岩(447)、四角坪(363.6)、尖山(334.6)、加走坪(215.7)、笔架山(282.6)、岩山(116.3)、东岳(皋)山(177.9)。
第三支 旗山(583.4)、七层仔尾(477.3)、水口顺(泉嘴顶)(569)、西鸡贵(西起坝)(468.3)、东鸡贵(444)、七星堆(478.9)、新山(453.4)、猪母兽(宿)(262.5)、风山(307.9)。
第四支 青天帽(431.8)、旗台尾(317.8)、旗山(264.8)、狮头山(235.2)、大帽山(326.5)、鸡公山(215.9)。
主峰崩山海拔616.4米。
五、中部山丘
位于龙江中游之南,延至江阴半岛,分布零散,高度不高,由北向西或西南方向伸展。
福厦公路之西一支 雷公石(218)、通(过)山(361)、龙壁岭(406.8)、山坑山(114.8)、后洋山(398.7)、虎暗(巷)山(174.8)、罗汉山(716.9)、笔架山(411.5)、堰(熨)斗山(450.9)、佛座山(491.7)、起龙(九)山(172.5)、东际山(232.6)、太山(445.7)、刘岭西(137.3)、球岭(127.4)、牛老(头)崎(301.7)、虎尾山(犁斜山)(333.7)、石牌后(兜)(117.6)、凤凰山(175.5)。
福厦公路之东三支 第一支为大山母(东岭山)(216)、犁壁山(254.4)、尖石山(223.1)、尖尾山(166.9)、龙角山(237.3);第二支为过溪山(254.1)、五马山(345.6)、打石坑(182.8)、虎头山(152)、旗路山(239.8)、南山顶(123.6)、莉苑山(195.3)、清皇岭(131.5)、燕(烟)墩山(153.6);第三支为钟山(184.4)、炎(烟)寨山(123.9)、长高山(234.1)、寨山(195.6)、虎头山(178.3)、大母山(295.7)、牛头山(九使岭)(319.4)、大山平(大牛山)(254.5)、猪母山(127.5)、第一山(273.4)、笠子山(145.9)、鲤鱼山(93.8)、马头山(115.8)、海头山(103.5)、鼎财(脐)山(103.6)。
江阴半岛上分布 犁头舌山(犁头山)(183.5)、鼎脐山(113)、章鱼山(164.5)、古(鼓)山(249.7)、大山(崎岭)(368)、双髻山(429.1)、七包(阜)山(222)、铁坑山(272.8)、鹤顶山(174)、马鞍寨山(181.7)、石凳(椅)石桌(155.8)、天马山(围底山)(131.4)、金凤(峰)寨(109)。
六、东南山丘
位于龙高半岛,断续延伸,大都成东北——西南走向。山丘沙石裸露,起伏较小,坡度和缓。
龙田镇 有刘塘山(97.2)、毛山(114.7)、金山(141.1)。
三山镇 有后洋山(150.6)、安顶山(115)、韩瑶山(106.8)。
东瀚镇 有大壤山(297.2)、上坑顶山(101)、金木山(126)、东京山(385.2)、狮山(136.5)、天马山(221)、羊角山(152.7)、洋顶山(西来寺山)(194.1)、牛山(162.7)、石马山(104.3)、山尾(152.6)、大王山(171.7)、鸡冠山(142.6)、凤凰山(132.2)、寨山(146.6)、金鸡山(154.2)。
沙埔镇 有楼仔下山(129.1)、鲤鱼山(114)、大园山(108.9)。
主峰东京山海拔385.2米。
石竹山 位于福清市融城西10公里。它兀立于龙江中游,海拔534米,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山体。
石竹山的著名胜景有30多处,多数与动人的神话传说相联系。山间保留始自宋淳化年间的摩崖题刻20余段。
黄檗山 在福厦公路60公里处,福清市渔溪镇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区面积23平方公里,因旧时山上多产黄檗得名。宋代蔡襄、朱熹、刘克庄和明代叶向高、黄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踪。
坐落在黄檗山主峰绛节岭下的万福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和尚率弟子应邀赴日本传教。5年后开始在日本京都建寺,其建筑雕塑等均仿照福清万福寺,寺名也叫黄檗山万福寺。随后隐元在日本创黄檗宗,多次被日本天皇赠以“国师”、“太师”称号。
瑞岩山 又称弥勒岩。在福清市海口镇北面,距城10公里。岩分前后。前岩辟自宋代团栾居士,上有瑞岩寺,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寺西有依岩雕凿的弥勒造像一尊,为元代石雕佳作。后岩胜景由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开辟,上有报恩寺。
(本文摘自《福州市地名志》)